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企业新闻 » 碧丽嘉·锦源:低调老字号扬名东南亚【图】

碧丽嘉·锦源:低调老字号扬名东南亚【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4-05-01  浏览:2

手工精美的潮州刺绣手帕。 

单面潮州刺绣“百花呈瑞”。

   这是一家格外低调的“老字号”。

  在互联网上搜索“碧丽嘉·锦源”一词,与之相关的网页数量竟少得出奇,这与其他老字号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在潮州老城,你向身边的人打听它,这同样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百年老字号的总部,居然藏身在一个旧厂房里,没有历史符号的装饰,也没有时尚华丽的外表,如果你没有特别留意,就会和它擦身而过。

  然而,这些都掩盖不了这家老字号的深厚底蕴。当你遇上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尘埃无法抹去它历经的悠长时光,更无法阻挡它这140多年来的绽放与重生。

  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百年老字号?它又是如何穿越这140多年的沧海桑田,甚至在海外开枝散叶,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解码一:布庄起步 善用潮绣锦源记成金字招牌

  每一家“百年老店”的兴起,都有一个极具时代与地域风情的创业故事,而每一个故事背后,又往往隐含着一段艰辛与坚持的历史。碧丽嘉·锦源的故事,同样如此。

  公元1870年,在广东省海阳县秋溪都坑巷乡(现广东省潮安县铁铺镇坑巷村,海阳县于1914年更名潮安县),本地人陈美赵创办了一家布庄,专门经营布匹。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的碧丽嘉·锦源,就是从这样一家布庄起步。

  陈美赵书名陈锦源,故布庄取名锦源,或锦源记。作为潮州人,陈美赵有着潮汕商人善经营的“基因”,锦源记布庄既卖布,又可为乡民量身定做,还制作各式成衣摆挂销售,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对自己一手一脚创办的锦源记,陈美赵倾尽所有心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在货物的购入、保管、出仓,商店的安全保卫、员工的奖惩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无论管理、营销、衣物制作等方面均胜人一筹,顾客纷至沓来,布庄生意兴隆。

  明清时期,粤东地区潮绣非常普及,不论是民间的衣服、巾帕、被褥、鞋袜,还是官场袍服、旗帜,抑或庙堂帐幔、披挂,随处可见潮州绣品芳容。锦源记虽以布庄创店,但却因长于在服饰制作上运用潮州刺绣技艺而为民众所称道。

  潮绣图案严谨,色彩瑰丽。金线、银线、绒线结合形成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许多绣种;针法多,例如垫绣,用棉絮充垫后再引针穿线刺绣,图案凸现形成立体,更具强烈装饰效果,这在中国刺绣界独树一帜,广为中外工艺美术行家所赞叹。

  精明的陈美赵认为,刺绣产业庞大,市场广阔,并且在东南亚一带广受欢迎,他砸下重本,倾尽心思,巧妙灵活地将潮州工艺美术运用到服饰上来,凭借剪缝纫工艺出众、选料精、做工细,一下子为“锦源记”赢得了金字招牌,更挣得了一份殷实家业。

  解码二:扬名异域 曼谷开枝衍生商标“碧丽嘉”

  早在清乾隆年间,潮州绣品便已经输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覆盖南洋市场;又远销欧洲,更辗转至美洲、非洲等地。特别是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庙宇摆设绣件更是供不应求。

  就在陈美赵刻苦经营,锦源记事业日益兴旺之时,正遇上清末乱世。其时海阳县自然灾害频繁、兵燹连连,布庄生意前景不容乐观。陈美赵思虑再三,认为要想将生意做强做大,还是迁徙南洋为好。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陈美赵带着全家迁居暹罗(1949年改为泰国),在其首都曼谷继续从事布匹经营,商号依然是锦源记。

  初到暹罗,陈美赵一如既往,秉承诚信为先、童叟无欺的经营信念。曼谷的锦源记,依旧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服饰制作准则,将潮绣工艺美术精髓运用到服饰制作中去。很快,锦源记商号在异国他乡再度声名鹊起,生意兴旺。

  随着财富的增加,社会地位的提高,应曼谷广大潮属侨胞的强烈要求,陈美赵甚至曾参加曼谷市长一职的竞选。令人遗憾的是,最后由于华人地位稍逊一等,陈美赵竞选还是失败了。

  竞选失利既给陈美赵带来精神挫折,也给布庄经营带来了负面冲击。郁郁寡欢的陈美赵带着家人包乘一艘红头船,离开了泰国。回到故乡海阳县秋溪都坑巷村之后,陈美赵继续使用锦源记商号经营布庄。

  不过,虽然陈美赵一家已经回国,但锦源记布庄却在曼谷开枝散叶,更衍生使用一个新的商标—“碧丽嘉”。直到今天,曼谷唐人街仍开设着碧丽嘉·锦源的直营店。

  解码三:凤凰涅槃 老字号换标立志书写新传奇

  从清末至1949年,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岁月,锦源记在坎坷路上艰难走来。陈美赵逝世后,儿子陈宏才、孙子陈锡海、玄孙陈继绵先后接手经营家族布庄生意。

  1988年,铁铺镇人民政府编写的《铁铺镇志·乡镇企业(工副业)》载:1949年以前,铁铺没有什么工业企业,只有松下集市陈发利一家碾米厂(锦源记其家族经营),和兴利榨油厂,陈发利、陈仁和、陈和兴合办榨油厂,两家缝衣店……。从镇志记载可以看出,陈家经营工商企业的长久历史及艰难和无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对私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陈发利碾米厂由国家接管,变更为国家粮食加工厂;锦源布庄并入铁铺区供销合作社,第四代传人陈继绵随布庄并入而成为铁铺区供销合作社职工。陈家的女人们也在供销社布店、缝衣店做缝纫工。

  1980年前后,国家拨乱反正,政府落实私有工商企业资产政策,被征收二十五六年的锦源记布庄房产归还陈家。锦源记第四代传人陈继绵于1989年重开锦源记布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锦源记很快便枯木逢春,凤凰涅槃。不久,布庄扩大成为制衣厂,继而扩展为服装公司。2000年起,陈家服装企业开始逐步转由锦源记第五代传人、陈继绵女儿陈泽瑶掌控经营。

  然而,尽管布庄、制衣厂、服装公司都冠名“锦源”,但是陈家一直没有对“锦源”商标作注册登记。进入21世纪,陈家才发觉,商标注册登记在企业经营生产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故将注册“锦源”商标提到企业重要日程。

  谁料,陈家人到工商管理机关一查询,方知“锦源”商标早已被其他服装企业注册使用。经过认真斟酌,陈家后人决定将企业名称改为“碧丽嘉”,全称为“潮州市湘桥区碧丽嘉潮绣工艺坊”,产品商标也改用“碧丽嘉”。

  陈泽瑶说,选择“碧丽嘉”理由有二:一是清末陈美赵离开泰国时,留下的布庄一直在曼谷经营,布庄曾经长时间使用碧丽嘉商标,在曼谷有一定影响;二是陈家服装公司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取用带洋味的商标比较容易为外商接受。目前,锦源记衍生使用了碧丽嘉、锦源、锦源记、碧丽嘉·锦源等。

  掌柜言:越是老字号,越需再创新

  从布庄起步,经历暹罗开店、重返潮汕、公私合营、多元经营……碧丽嘉·锦源经历了整整五代人。

  陈泽瑶眼下是这家百年老店的掌门人,以女儿的身份接过家传的祖业,这在潮汕地区并不多见。创始人陈美赵是陈泽瑶的高祖父,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五代。对家传祖业的传承,兴趣之外,更需要责任和坚持。“我从小就跟我的奶奶、婶婆一起做工,熟悉了,习惯了,也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你如果不是真正喜欢它,你就无法投入进去,也就坚持不下来。”陈泽瑶说。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坚持。在被确认为“中华老字号”之前,陈泽瑶率领她的员工们一直在“撑”:“纯手工的服饰产品,人力成本高,利润微薄,反之工人的酬劳也就上不去,传承实际上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陈泽瑶坦陈,直到眼下,工人的年纪越来越大,产能在一点一点地下降,这依然是她最大的担忧。

  目前,碧丽嘉·锦源大部分产品自产自销,每个月产值维持在30万元左右,出口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陈泽瑶透露,随着市场越来越细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碧丽嘉·锦源正逐步调整到高端订制路线,“否则款式再多,需求再多,产能有限仍然解决不了市场需求”。

  实际上,碧丽嘉·锦源在创新和传承方面,比起许多老字号来说,投入了更大的勇气和更坚强的决心。过去数年来,陈泽瑶一方面坚持把潮绣工艺融入制衣的传统技艺,一方面也重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

  在她的努力下,碧丽嘉·锦源工艺坊目前已拥有自营店3间、加盟连锁店8间及展示大厅,在潮州市、广东省乃至全中国有着一定知名度。

  “越是老字号,越需要创新,”在陈泽瑶看来,创新是“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还是产品本身都需要创新,“对于碧丽嘉·锦源来说,我们将通过"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多元化开发新产品,推广连锁经营模式”。

  “工夫”就两个字:一针一线

  潮州老城内,纵横交错、人流熙攘的街巷里,碧丽嘉·锦源—一家有着14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藏身于此。门口一块简陋的牌匾,远不如这座老城内众多工艺作坊醒目或时尚。

  如果不是事前有所了解,你肯定不会相信眼前所见的几间简陋的车间,几位上了年岁的女工匠,一针一线的手工织绣,居然是一个有着14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大本营”。

  可是当一匝一匝的绣品或质感通透的衣件摆在面前的时候,作品上呈现的那一笔一针的工艺,既眼花缭乱,又引人遐思,这“一针一线”的工艺人,正是潮州人精细文化的孜孜追求。

  在远隔500公里之外的广州北京路商业街上,碧丽嘉·锦源的400多平方米的形象展示店里,除了陈泽瑶和她的女工匠们的作品外,还展现着具有浓郁潮州特色的工艺元素如潮州木雕、潮绣、麦秆画等工艺作品。

  藏身于街巷中的工艺坊内,女工匠们埋头织绣,一笔一针,宛如乐曲弹奏。让人仿佛时光穿梭,回到100多年前的潮州古城,那时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而工艺精湛、裁剪细致的“锦源记”总是她们心目中的“一代宗师”:工夫就两个字,一针一线。

  街坊议:“锦源记”是独特的青春记忆

  锦源记有几大法器:除了信誉、技艺,还有每个人对它的记忆和认同。

  140多年前,锦源记创办时,陈美赵已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商业基因”,在工艺上坚持纯手工制作,尤其把传承几百年的潮州手工刺绣技艺融入到服饰制作中。

  而在经营上,锦源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货物的购入、保管、出仓、商店的保卫、员工的奖惩等均有细致规定,对外营业则坚持诚信至上,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正是这些细节,使顾客纷至沓来,布庄生意兴隆。

  一位潮州老人说,潮州传统嫁衣多是各家各户自己缝制,因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所以自制嫁衣几乎件件都有刺绣。四里八乡乡民婚嫁喜事,首先想到的是上锦源记采办衣物:拥有一件精致、如意的“锦源记”,是每一位潮州妇女独特的“青春记忆”。直到现在,铁铺镇、官塘镇一带老人们还会常津津乐道地谈起,当年作为压箱底嫁妆的精美绣衣出自“锦源”老字号的往事。

  论道:好口碑是“百年老店”立命之本

  2005年国家启动新一轮认定老字号工作,对于像锦源记这样的老字号而言,无疑是一次复兴的机遇。

  但是,机遇越大,挑战就越大。能否抓住机遇重振锦源记,被确认为“老字号”,只是第一步,且还不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不仅是陈泽瑶面临的挑战,也是所有老字号传承人无法回避的现实。

  140多年前,锦源记凭借诚信经营、精湛技艺就可以打出金字招牌,但在当下,这两者只是基本功,更关键还在于经营模式、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等。

  而要做好经营模式、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的再创新,文化优势的挖掘和发挥是重中之重。在锦源记被确认为“老字号”之后,陈泽瑶积极动员企业员工、社会各界力量努力挖掘锦源记布庄的历史资料,其用意在于提炼、提升锦源记的文化价值。

  这个价值在于保持了140多年的经营训条,它可浓缩为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实际蕴含的价值和坚持则要艰辛许多。应该说,每一家百年老店都有一些颠扑不破的经营训条,久而久之这就是可以传承的企业文化。

  越是老字号,越需再创新。这是碧丽嘉·锦源现掌门人陈泽瑶反复坚持的信念—当许多人还沉浸潮绣传统技艺的时候,陈泽瑶已把重点转移到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实现了现代技术技艺与传统制作工艺的有机结合,使产品制作达到更高水平。正是在创新上快人一步,碧丽嘉·锦源又一次受到大众的欢迎。

  当许多人迫于资金压力还固守本土战略的时候 ,碧丽嘉·锦源又把旗帜插到海外去。在今天的泰国,除了当年留下的锦源记布庄外,更有潮州市碧丽嘉·锦源的直营店。在那里,碧丽嘉·锦源产品经常被政府采购成为泰国政要赠送重要客人的礼物。

  在陈泽瑶看来,“老字号”品牌的经济文化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资金投入、宣传推介、品牌价值、市场影响力等都将决定一家“老字号”的生命力。在继承中沉寂,还是在继承中发展,最关键的莫过于一定要把最好的产品、最佳的服务质量呈现出来,“真正的好口碑,才是一家百年老店的立命之本”。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