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企业新闻 » 德州纤检服务鲁北平原棉花种植成果丰硕

德州纤检服务鲁北平原棉花种植成果丰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2-04-16  浏览:29

德州地处鲁北平原,黄河冲击平原,广袤的大平原一眼望不到边,其土质、气温、雨量、光照比较适宜于棉花生长,是我国传统的棉花主产区,有着数百年的植棉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催生了德州的棉花产业。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德州充分发挥了棉花生产优势,老百姓有粮吃、有衣穿、有钱花,被称为鲁西北的“黄金时代”。

正是由于棉花在德州的广泛种植,德州在建国初期便有了纤检机构。德州市纤维检验所成立于1951年,工作职能是纤维及其产品质量的监察检验,棉花的检验和执法监督是业务的核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州纤检所已成为人员和技术力量稳定的以棉花检验为特色的纤检机构。

张立平:纤检工作大有可为

山东是产棉大省,也是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推进较快的省份,作为山东省棉花检验量最大的地市级纤检机构,德州纤检所一直是全国范围内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先头兵。

20047月,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启动,德州市纤检所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参与改革试点;2005年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20062008年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所长张立平2006年调到德州纤检所当所长,在那之前他一直在市质监局工作,对纤检工作不怎么了解。在局机关时他曾陪领导到过纤检所调研,实验室的角角落落堆着的棉花和穿白大褂戴着口罩、帽子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就是他对这个单位的全部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立平对纤检工作的了解和感情不断加深,他逐渐发现棉花检验也是大有学问的,同时体会到纤检工作也大有可为。

张立平回忆道:“2006年我刚到纤检所,正是棉花质检体制改革需要大力推进的时候,那时棉花的检验量比较小,每年的检验量才一两千吨,改革面临的压力很大。当时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如何推进改革,如何把200型小包棉加工企业改造成大包企业。全所上下围绕这个工作中心,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德州所全体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德州纤检所顺利完成了试点工作,并在改革推广中取得好成绩,2008年德州已有40多家棉花加工企业列为公检企业,截至2011年底德州市棉花公检企业达到86家,棉花公证检验量占山东省全部检验量的的30%,几年来连续位于全省第一,成为除新疆以外检验量最大的地市级纤检所。德州所的成绩得到了中纤局以及全国纤检系统的一致认可,连续几年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会上做典型发言。

“现在仪器化公检在全国全面推广,德州纤检所棉花检验量从2006年的一两千吨到2011年度的几万吨。不仅如此,2011年棉花颜色级的试点开始,传统的品级检验不久将被更客观的颜色级来替代。”谈到这些年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张所长的心里充满成就感。

试点: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起步困难多

万事开头难。2004年,德州纤检所作为第一批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开展工作,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

工作从沟通开始。首先选择一些生产规模较大、企业老板管理意识超前的企业,跟棉花加工企业老板沟通,详细解释国家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政策。通过多次座谈和沟通,德州纤检所辖区内选择了4家棉花加工企业试点。但是由于大包棉的加工成本高等原因,这4家试点企业当年的棉花加工量并不大。

德州纤检所的改革试点工作在摸索中缓慢而有序的进行。20049月中旬,一个电话打乱了眼前的有序。这个电话是中纤局棉处打来的,原来,美国农业部考察团10月要来中国参观交流,中纤局将安排考察团到德州纤检所和棉花企业参观考察,特地打来电话要求德州所做好准备。然而,当时选定的试点企业由于资金的原因,迟迟没有收购棉花,短时间内根本开不了工。接到通知后,德州纤检所领导心急如焚。离考察团到来日期不足一个月,再去找新企业改造设备已经来不及。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在德州范围内找到具有400型打包机的企业。经过苦苦搜寻,终于找到宁津县的一家棉花加工厂,该厂有一套400型棉花加工设备,但并未使用。虽然这家工厂的规模与之前选定的试点企业相比小了点,但是工厂在各方面都比较规范。锁定目标后,副所长张乐柱立刻找到工厂老板,动员企业参与改革试点,耐心讲解国家关于推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政策及将来改革的方向,帮助企业分析利弊,并承诺给先行改革的企业提供多方面优惠和支持。经过一整天的沟通和讲解,该企业同意参加试点。随后,德州纤检所又派人派车帮助企业购买并安装调试条码打印设备。赶在美国考察团到来之前,德州市第一个大包棉花加工企业开工生产。

大包棉花是个新事物,为推广这个新事物,各级纤检机构都没少费心思。做通了企业老板的工作改造了工厂,更新了设备,大包棉开始开工生产。新的问题紧随而来。作为中国棉花市场的新生事物,大包棉在交易时遭遇了尴尬。首先,大包棉重量大,比之前小包棉重量多了近2倍,搬运困难;其次,大包棉上的条码记录了棉花公检的数据,这个数据与传统的企业交易所采用的等级不符,影响企业出售;再者,对于公证检验数据的个别指标,纺织企业造成误解,比如短纤维指数这个指标,是国内不常用的,国内纺织厂用的衡量短纤维的指标叫做短纤维含量,而仪器化公检的数是短纤维指数,单从数值上看,短纤维指数的数值要比常用棉花短纤维含量数值大,这个数据让纺织企业感觉棉花质量低,所以不愿意买收购大包棉花。处于试点阶段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我们支持国家新政策,进行了大包棉的改革试点,可是现在棉花都卖不掉,这可怎么办?”一家棉花企业老板愁眉苦脸的找到德州纤检所张乐柱副所长。原来,这家企业加工的棉花要卖到江苏的一家纺织企业,当棉花运到纺织厂时,纺织厂却说棉包上标注的检验数据不符合他们要求,坚决不收。棉花运到了却不让卸车,运输车辆停在被挡在棉纺厂门口,着实急坏了棉花加工厂的老板。了解了情况之后,张乐柱所长立刻拨通江苏这家纺织企业负责人的电话,电话中他耐心讲解棉花公检数据的意义,从技术指标到国家政策跟企业做了详细的解释。之后又专门跟负责原料的老总沟通,这样,对方理解大包棉条码的意义,交易双方达成一致交易了棉花。那一年,张乐柱福所长记不清打了多少这样解释的电话。

经过一年的磨合期,到了2005棉花年度,纺织企业对新体制棉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销售逐渐顺畅起来。试点企业生产的同样品级的大包棉花比小包棉每吨多卖300多块,帮助企业挽回损失30多万。

推广:质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副所长张乐柱回忆道,“2005年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大包棉也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刚开始时在市场上没人认可,导致大包棉不好销售,这样棉花加工企业就不积极。于是,我们就去找棉花主产县的政府,跟政府的工作人员沟通,谈国家的政策。政府工作人员对国家的政策更容易理解,由他们帮助我们给企业做工作,宣传改革的方向,鼓励企业参与改革。所以当时有些经营不错的企业老板开始更换生产线,改造车间,逐渐的参与的企业越多。”

2008年以后,对德州纤检所来说,改革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期,纺织企业认同了大包棉花的质量,纤检所的工作开展也顺畅起来。86条大包棉生产线,小包企业不超过30家,从德州市来看,小包棉企业对新体制企业没有什么威胁,这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德州市质监局的“扶大限小”的指导方针下,这几年小包企业逐渐减少,对棉花公检的大形势基本没有造成影响。

提起公检数据的有效性,是很多纤检机构头疼的问题。提高公检数据的有效性也是德州纤检所当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前些年,德州本地的纺织企业基本用的外地棉花,本地的棉花都销售到外地了。只有近两三年才开始用本地棉花。有效性方面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夏津县的华纺纺织公司,是外地来德州投资的企业,是冲着德州产棉区来投资的。武城有个棉花加工厂准备跟华纺纺织公司合作,为其供应棉花,因为纺织企业的管理者了解HVI检验,他们就用HVI数据来配棉,所以看到该棉花加工厂的棉花包包有HVI数据,双方很顺利就达成了合作协议。

“当地的棉花加工厂向纺织厂卖棉花时,每当纺织企业有疑问,我们就主动去跟纺织厂解释仪器化公检的棉花上所带的数据和指标,这样企业理解了,就按照公检数据结算,配棉中也参考公检的数据。随着仪器化检验开展,这些年纺织企业逐渐理解并接受了大包棉公正检验数据,对数据依赖性逐渐增加。尽管不是每个企业依靠它来配棉,但是对纺织企业原料检验时,需要每个包检验的数据企业会参考条码上的数据,这方面也体现了数据的有效性,比起改革之初的情况,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谈到德州所提高公检验数据有效性的做法,张乐柱副所长很是自信。

张乐柱:德州棉花质量的忠实守护者

张乐柱,济南济阳人,1984年毕业于聊城棉花供销学校棉花检验专业,198810月调入德州纤检所。从普通的棉花检验员做起,先是当棉检科长,后来任德州所总工程师,3年后任德州市副所长,一干就是十几年。做了二十几年的纤检工作,棉花标准、监督执法、棉花检验,跟棉花相关的岗位他基本都做过。正因为有了像张乐柱这样稳定、能干的技术专家,才树立了德州纤检所的棉花检验的标杆。

随着改革逐步推进,大包棉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现在德州大部分企业都是都是大包棉企业。大包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增加了,对企业的监督和规范工作越来越迫切。德州纤检所在棉花监督方面的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在每年的棉花年度一开始,德州纤检所就召集所有大包棉企业开会,讲解国家政策,并对当年的公检工作提出要求,全市80多家企业大概有160多人参会。

2008年国家进行棉花收储,按照规定,参加入储的棉花要经过公证检验,国家按照公证检验数据进行收储结算。在国家收储期间,德州纤检所加紧对棉花加工厂的监督检查,对查到的取样不规范、标识不规范的企业进行了严厉处罚。也是这一年发现的问题最多,对十多家不规范企业作出了相应处罚处理。“2008年收储期间我们开了一个最严厉的处罚单”, 张乐柱副所长介绍,“那是一家滨州棉纺企业在德州投资的棉花加工厂,因为标识不规范,纤检所多次对其警告并要求企业做出整改,然而并没有效果。所以德州纤检所采取了严厉的处罚,停止了对该企业棉花的公检。这时,企业老板开始着急,主动找到我们认错,并提出了整改措施。有了这次严厉的处罚,以后他们再也不敢疏忽。”

为了做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德州纤检所派出多路人马进行监督,除了监督科室的监督执法人员,还要求每天去企业送样的人员留意企业不规范的行为。2011年在国家收储政策没有出台前,德州纤检所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个别企业在进行棉花交易时,把棉包上的条码摘掉,随后对这些企业进行经济处罚并警告处理。

研制标准样品:棉花检验重要地位的确立

棉花工作是德州纤检所的业务核心。德州纤检所历史悠久,技术力量稳定,而且是棉花产区,近些年在棉花检验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正是因为丰富的棉花检验经验,中纤局每当需要试验新的软件或仪器时,首选就是德州纤检所。张乐柱副所长笑说,“这些年,德州所基本上成了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试验基地,在线测水仪和国储棉条码扫描枪都是在德州纤检所试用验收的。”

事实上,德州纤检所的重要地位远不至此。1996年开始,中纤局就把棉花标准样品研制工作就交给德州所。从马克隆值校准样品的制作到校准棉样样品的研制,德州纤检所对于棉花标准样品的研制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从方案制定到选择籽棉样品,从加工工艺的设计到初选测试、定值、统计分析等,整个标准制作流程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正常的棉花检验和监督工作,棉花标准样的研制德州纤检所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一项人力、物力占用较多的工作。棉花标准样的研制,技术性强,难度大。

制作标准样品的第一步选籽棉就是非常辛苦的一项工作。200711月底,为了制作标准样品,张立华所长和张乐柱副所长亲自赶赴新疆石河子去选籽棉。此时的新疆,雪花飘舞,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他们每天都要冒雪去棉田里取籽棉样,取样后加工测试,根据结果进行筛选。经过多处比对选定籽棉样品,怎么将籽棉样品运回德州是个大问题。籽棉运输跟皮棉不同,籽棉是散的,不容易固定,加上新疆到德州路途遥远,找了好几家运输公司,司机一听说要运籽棉,就摇头走开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托朋友在德州帮忙找了个大货车开到新疆,经过五个昼夜的长途跋涉,将籽棉运回德州。

等到忙碌的棉花加工季节过去之后,准备用作标准样品的籽棉被送到定点的棉花加工厂,将设备重新调整后开始加工。标准样品的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要求细致,力求精益求精。张乐柱副所长介绍,“做标准样品首要的就是样品的均匀。要做到均匀,首先就是选籽棉时,需要一个品种同一片地里的棉花;其次就是挑籽棉,挑出不匀的;再者就是在加工时,将加工改造成比正常棉花加工多一道籽棉清的程序和一道皮清的程序,为的是去杂和混合均匀。经过层层选拔,买来的籽棉样品要制成标准样品,符合要求的一般只剩下一半多点。”

距离高铁德州东站不远初,一栋五层的大楼拔地而起,这正是德州纤检所新的办公大楼。新办公区设有专门的标准样品试验楼,有了更好的硬件设施和试验条件,相信德州纤检所这株棉花会生长更加旺盛。(中国纤检)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