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纺织科技 » 用“筷子”也能采棉花

用“筷子”也能采棉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1-12-30  浏览:18
两根背带连着腰间围兜,围兜左右两根粗粗的软管连着采摘臂。双手各握住一根重约500克、长约50厘米、形似“筷子”的采摘臂,按动开关后轻触棉花,棉花就自动从软管进入围兜。这,就是生在华容棉花产区的周红灯,历经15年琢磨出的“棉花采摘器”。2011年12月初,42岁的周红灯和一家益阳的农机厂签了合同,联合开发他的专利产品。日前,记者和这位发明痴人聊起了他的圆梦路。 “小时候和父母一同采摘棉花,就听大人说有插秧机、收割机,可惜没有棉花采摘机。我就动了这个念头。开始想的是做5个爪子,像人的手指一样,但这和人采摘的速度没什么两样。”周红灯期待着突破。 转机来自一次除草。1996年秋天,秋风秋雨连着十来天。天晴了,周红灯去采棉花,发现路边的杂草已经把长在最外边的一行棉花盖住了。恼火的他用手抓住一种长满小锯齿的藤状植物轻轻去拉,一拉却拉出了奇迹:所有吐絮的被藤缠住的棉花都被干干净净地拉了出来。“当时我所有的怨气变成了喜悦。既然藤上的刺可以采下棉花,我就把采摘臂装上细针吧。”周红灯开始行动了。 为了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华容县城找人加工设计样品,周红灯没少吃苦头。一天才一趟班车,有时一去就是几天。这样试制了两年,大大小小样品做了几十个,钱也花了不少,却始终解决不了针卡棉花的问题。就是说,细针采下棉花后,棉花不能与细针分离,机器很快就“罢工”了。这时,又遇上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灾毁了家园,周红灯被迫停下了脚步。 直到2006年以后,周红灯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才重拾旧梦。怎么解决针卡棉花的问题?周红灯多年的困惑打动了一位来自台湾的飞机设计制造高工的心,他帮着出了很多点子。受其启发,周红灯将分离板从“筷子”尾部一直延长到最前端的细针“地盘”,趁细针刚采下棉花之机,就与细针展开棉花争夺战,当传送带走到“筷子”尾部时,棉花已彻底被分离板争夺到手,顺利掉进自己的“地盘”。2010年9月,周红灯的“棉花采摘器”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权。 怎么把专利变成产品?“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光是为了做出样机上的细针,我将吉他弦放到砂轮机上去磨细、再用砂纸磨光,前前后后磨了几千根针。”恰好,2011年长沙科交会征集百姓发明,周红灯带着他的样机上了展台,吸引了五六家有意向的合作商。“有一家南县的厂家还特意留了几亩棉花地,要我和当地的采棉能手比赛。我的把握大着呢,国庆节我带着样机回老家,和爸妈比过一回,不弯腰,不伤手,至少比他们快1倍,干1天活的电费大概就是3角钱。当然最后又是我赢了,记得围观的乡亲前前后后来了几百人。”周红灯最后选了益阳的一家农机厂。“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可享受国家农机补贴,虽然给我的利润不是最高的,但农机补贴能让棉农更便宜地买到新产品,市场也容易做得大些”。 说起市场,周红灯的胃口不小。“2011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超过6000万亩,按一半棉农使用棉花采摘器、每亩最少省两个人工、每个人工100元计算,3000万亩就可为棉农节省60亿元支出。”真是一个让人期待的数字。希望这双“筷子”越伸越远,方便越来越多的棉农。(湖南日报)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