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大半家纺品牌的秋冬新品已陆续发布,新的加盟商力量注入,新一季的营销计划也大都已成型,家纺行业开始孕育着新的发展变化,下面小编就为您盘点一下6月上旬家纺行业热点及发展趋势预测。
储备棉投放将持续到7月底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新的棉花年度将实行新的棉花标准,收储也会有新标准,新的差价、计价办法也会尽快公布。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5月中旬展开的调查显示,全国棉花实播为7080.9万亩,同比减少243.2万亩,降幅为3.3%。其中,黄河流域棉花实播面积同比下降11.3%,长江流域同比下降6.5%,只有新疆地区同比增加4.8%。
“后期越来越多的储备棉将流入市场,棉花收储计划有可能出现调整。”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认为,收储政策给国内纺织业带来压力,并削弱其相对其他出口国的成本竞争优势,导致一些纺织企业减产或关闭。
据悉,关于新年度棉花收购,为防止出现“转圈棉”等混乱市场现象,储备棉投放将持续到7月底。
后“禽流感”时代的羽绒市场
从六月份开始,羽绒行业进入了密集的生产加工期,当前正是企业大量采购原料的黄金时段。
中国的羽绒行业20多年来一直在“冷暖”之间盘旋,原料价格起起伏伏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禽流感在中国发生过不止一次,羽绒服企业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然而今年的价格上涨幅度几乎达到翻一番的程度,这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正处于采购、生产期的羽绒服企业,对于当前的形势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不同规模的羽绒企业在这场震荡中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态。知名度、附加值高的羽绒品牌企业对于这次羽绒原料价格的暴涨表现得非常淡定,相反,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则表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羽绒服的生产周期非常固定,每年冬季上架的羽绒服基本都是七月初正式投入生产,也就是说,在五六月份,必须完成羽绒原料及面料的采购,而三月份的禽流感带来的羽绒涨价刚好把危害拖延到了年中,对于企业来说有一定的风险性。然而一直“看天吃饭”的羽绒纺服企业每年都会面对原料涨价、暖冬、滞销、其他棉服的冲击等各方面的压力,企业应该提升未雨绸缪的能力和面对压力的弹性。
台湾纺织业组团来沪寻求合作
6月上旬,来自台湾的10家纺织品与美妆品企业集体登陆上海,在台湾贸易中心等机构的配合下举办“一对一”贸易合作洽谈对接会,主动寻求与大陆商家的贸易合作。台湾贸易中心上海首席代表邱挥立、上海市台协会副秘书长邱创盛参加对接会。
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上海贸易公司代表前来参加,他们现场表示,台湾的纺织品与美妆品品质好、时尚先进,市场潜力应该会很大。我们会将台湾朋友送来的商机好好把握,争取在两岸市场的开拓发展上有新的收获。
此外,上海业界人士指出,本次台湾的10家优质企业携带其产品到上海主动寻求其“合作伙伴”,不仅体现出这些台湾企业抢商机、开拓大陆市场的决心,也彰显出台湾优质企业与大陆企业合作发展的信心。
上海家纺协会对质量事件启动应急预案
近来,媒体就全国家纺企业生产的一些蚕丝被质量问题进行了通报,其中有一家上海家纺企业蚕丝被包装标注问题的报导。上海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就此质量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在会长的领导下,秘书处立即到该企业了解情况,督促整改,帮助解决问题。通过调查,及时将第一手材料向市经信委、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同时督促企业积极整改。
上海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还要求会员企业通过此事件,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专门发了《关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品牌信誉”的通知》,要求全体会员企业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严格执行标准规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自觉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和声誉,进一步提升上海家纺行业的公信力。
这是上海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今年制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预案》制度以来首次启动预案,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挽回给行业的带来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体现了行业协会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