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指出人口红利并不是指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且人口红利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王丰依据统计数据得出,2000年以前,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甚至更高;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为零,自此之后就是负值。
王丰指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将面临两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下行;二是养老、医疗等刚性开支会增加。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王丰认为进行经济模式转型的需求会变得更迫切“高速经济增长对于人类来讲是短期现象,现在的问题是要适应不是高速增长的常态,而不是去追求恢复到过去高速增长的非常态”。
王丰,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和全球经济与发展项目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曾任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相互关系、社会不平等、历史社会人口的国际比较等。
以下为演讲全文
增长放慢与人口老化
今天下午跟大家讨论的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在座各位应该都很熟悉,也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一个很关键的十字路口。经济处于一个转折点,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在全球还处于最快之一,保持在7%以上,但相对于中国之前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如果说从平均10%以上的增长率到7%的增长率,有3%的下降,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一下降是正常的或者是短时间的向下浮动,还是长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开端?
对中国来讲,能够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其中不仅涉及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牵扯到就业,怎么解决一系列成长痛苦问题,包括建立新的社会保障、退休金制度、养老制度和一些扶贫措施。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差不多在17%到18%;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8%,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幅度下降。当政府手中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同时解决很多其他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不能解决,就有可能出现政府危机。如何判断未来经济的走向,会牵扯到整个中国,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这就牵涉到一个更基本的因素,即中国人口的变化。
现在大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比较乐观的人认为,中国还可以维持20年8%的增长速度。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也是建立在8%的增长基础上。十年内一个数字要翻番,需要有平均7%的年增长速度。因为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是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所以,如果要达到7%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整个经济增长的年速度应该在8%或者更高。
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中国还有所谓改革红利,大家认为现在整个经济制度中还有很多缺陷,如果能克服,中国的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大家对11月份要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抱有厚望,对上海自贸区也抱有重望。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人想到中国的邻居日本,经过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日本就出现至今为止已经持续20年以上的经济低迷。哪些因素造成日本的这种情况?最早的解释是1980年代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造成长期经济低迷,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日本的低速经济和一个基本变化联系在一起,即人口老化。
中国现在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人口年龄结构比日本年轻许多,但是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以很快速度超赶,在人口老化方面也是以更快的速度要超过日本。如果说长期的人口老化对日本是一个挑战,那么,对中国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中国的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关系进行讨论。
不可重复的人口红利
什么是人口红利?对于人口红利有很多误解,有人认为人越多或者年轻人越多,就越有人口红利,大家会说非洲年轻人很多,印度年轻人很多,为什么他们的人口红利没有像中国这么大?有人接着会提到,虽然有这么多的年轻人,但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带来的就会是负担,而不是红利。这种说法是对人口红利片面的、非科学的解释。
在人口经济学中,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更广泛讲,也包括人们的健康指数提高所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后果。所谓人口转变过程,指的是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随之是生育率下降。其中最根本的动因是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当人们期望能够活到80岁时,才会花30年在学校中,才能有健康的体魄,思维也完全不一样。当人类的期望寿命延长之后,他们也会有更多的积蓄,当人类为了长寿能够有更多积蓄,也就会有更多的资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如在学校学习等。所以,人口红利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多少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很具体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在死亡率下降之后,生育也会出现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这就创造了一个人口的历史窗口,其中会有一大批生存下来的人,当他们正好是在青壮年时,就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上升。这种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后果是不可重复的,是一次性的,因为在死亡率下降以后,出生率也会下降,出生率下降也是一次性的。比如日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年代有比较多的人出生,这一批人在1970年代开始变成劳动力,在1980年代成为壮年劳动力,但是现在二战后婴儿潮这批人,已经开始进入退休年龄,而在他们之后,没有另外这么一群劳动力,因为出生率已经开始下降,而且越来越低。人口红利的产生是不可重复的,同时也是有条件的。
上面的示意图讲的是人类历史的人口转变过程,蓝色曲线代表出生率,红色曲线是死亡率。在工业化社会之前,是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由于死亡率非常高,当时的期望寿命只有30岁左右,所以即便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率依然很低。黑色曲线是人口增长,在很长时间内,人口增长是非常非常缓慢的。
在全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首先是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就是红色曲线大幅度下降,同时,历史上与高死亡率相对应的高出生率,并没有同时快速下降,其中存在一个时间的滞后。也就是说过去一对夫妇可能生5、6个孩子,由于只能有一半孩子活到成年,实际的子女只有2个或者3个,但当死亡率下降后,5个、6个孩子就都活下来,高出生率和下降的死亡率之间的差别,就是人口增长。从欧洲的英国以及较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开始,都出现快速的人口增长。
大家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只有英国的五分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18、19世纪比较空旷的土地上,比如美洲、非洲、大洋洲,现在都是欧洲人后裔为主。随着人们意识到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也开始对生育行为进行调整,这就是示意图中的第三个阶段,出生率也大幅度下降。
像日本,包括中国,也都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又重新恢复到很相近的程度,但都是在很低水平,人口增长也到了非常缓慢的阶段,比如日本已经开始出现人口的减少,中国在15年之内,也会开始人口减少,有时死亡率甚至会高于出生率。
从1750年一直到20世纪初,全球的人口增长率大概是在0.5%。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的人口增长率上升到2.06%,按照2%的增长速度,人口总数每30多年就翻一番,全球人口从上个世纪初的15亿,到了上世纪末的60亿,增加了4倍,这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人口爆炸。正是这种人口爆炸式的增长,造成中国出台独生子女政策,对人口爆炸的恐惧,造成中国至今还没有放弃已经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今天是9月25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独生子女政策33周年纪念日。1980年9月25日,政府号召大家只生一个孩子,称这是全中国的家庭为了中国强盛做出的牺牲,是不得已的政策。
人口爆炸不是说要继续爆炸。2000年全世界的人口增长率已经下降一半,世界的人口爆炸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所以,我们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一次性的,是不可以重复的。
联合国对中国人口有过预测,2008年时预测中国人口一直要增长到2032年,峰值会将近15亿。而按照2010年的预测,中国人口在13年内,也就是2026年就会达到峰值,而且峰值不会超过14亿。
决定人口增长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生育率。在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出生率的下降在上世纪的上半叶就已经开始,因为日本的健康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而其他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大陆、韩国、台湾、新加坡,到1980年代以后,出生率的水平和生育率水平跟日本越来越接近,出生率的最大幅度下降都是在19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的独生子女政策是1980年才提出来,所以,它对生育率下降是没有起作用的。最终,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会进入长时间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化过程。
从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变成负值
如何计算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不是简单指人的多少,而是要考虑到他的收入和消费。按照2007年的统计,在21岁时,平均劳动收入水平超过平均消费水平;59岁时劳动收入的平均水平要降到消费以下;而在21到59岁之间的38年,收入是大于消费的。也就是说,在21岁以前的20多岁和59岁以后的20多岁,加在一起有40多年以上,要用38年的结余来填补40年以上的赤字。这点与日本的差别可能不会太大。中间38年的结余能不能填补两边的亏空,不仅取决于两边有多少人,还取决于中间的人口有多少。
把人口年龄结构和各个年龄的消费和收入相乘,也就是用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人口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的就是每一个年龄的有效生产者和有效消费者。如果一个1岁的儿童和一个20岁的年轻人相比,前者的消费只有后者的一半,那么他就只算半个消费者;如果把35岁的收入水平当成完全生产者,而在30岁时收入只有35岁时的一半,那么30岁的人就只算半个有效生产者。加权就会把就业、收入水平等问题都考虑进去。
人口红利指的就是有效的劳动者和有效的消费者两个增长率之差,把每一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曲线和不同年龄的收入和消费进行加权,就能计算出有效劳动者和有效消费者两条曲线的变化率。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对中国人口红利进行了计算,可以看到三个阶段。从1982年到2000年,生产人口的有效增长率远远高于消费者的增长率。从2000年到2013年,生产者的增长率还是高于消费者的增长率,但是两条曲线逐步逼近,到2013年,两个曲线增长率开始相等。也就是说有效生产者和有效消费者增长率之差变为零,对于人口红利来讲,也就为零。2013年之后,有效消费者的增长率会高于有效生产者的增长率,也就是说人口红利从2013年以后会变成负的。这一计算不是今年做的,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才算出来这样的结果,而是在2006年就进行计算,在2010年进行修改。
在第一个阶段,2000年以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重要。在200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有15%是由人口红利带来的,其他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也对中国人口红利进行过计算,他们计算的结果一般认为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在20%-25%。
在第二个阶段,人口红利还是正的,但是逐步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还是有积极的贡献,但贡献量越来越小。
2013年之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变成负值。中国实际上是在步日本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