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绸”文物大展上,一台新制木质织机却能吸引诸多中外纺织史、科技史专家学者的目光。它是中国文物工作者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进入深入研究后的成果,首度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提花织机的结构和提花编织技术,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位于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的西汉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4座土坑木椁墓。它们属于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88年。其中,2号墓出土了4台木质提花织机模型,整经、络丝、摇纬等相关纺织工具模型,以及15个从事编织生产的彩绘木俑。老官山汉墓后来跻身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这4台织机模型是目前发现的全球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科技史的空白。”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核心技术就是编制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来重复控制提花的动作,可以说是电报、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的先声。
“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的学者,最苦恼的是见不到‘真佛’,因为古代机械全部或者大部分部件都是木制的,极易腐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说,之前的研究方法或是查阅文献,或者分析古代纺织品,而这4台织机模型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4台模型结构复杂,细致精到,经轴上还残存着彩色丝线,但也可谓劫后余生。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说,2号墓曾遭盗墓,木椁里几乎没有什么随葬品,它们是北底箱里被发现的。2号墓还出土了3只竹笥,但是它们没按惯例用于存放织物或简牍,而是装满了鸡、牛、猪等动物的骨骼。“墓葬女主人叫万氐奴,她应该是个喜爱美食的纺织女企业家。”
2014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共同将“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申报为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的专项课题。研究人员对出土的4台模型及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测绘,全面研究和还原了汉代提花织机的结构和提花生产技术。
根据研究成果,这4台模型所代表的织机被正式命名为“勾综提花机”,其原理是使用两片地综和多片纹综进行提花,而根据不同的传动方式,它们又被分为1台较大的滑框型勾综提花机模型和3台较小的连杆勾综提花机模型。张柏春说,连杆勾综提花机中的曲柄连杆同样值得关注。“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对此有记载和绘图,但是实物却首次出现在这里。”
在杭州展出的这台织机就是按照6比1的比例由模型复原的,研究者还制作了3D演示系统。赵丰说,它织出的纹样与从江陵凤凰山汉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锦图案一致,甚至出土于俄罗斯巴泽雷克墓地的中国战国时期的织锦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图案。他推测说,这组模型使用的提花综在10-20片左右,而根据出土的同时期其他织锦的图案,当时的一些提花织机会使用更多的提花综。而且,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提花技术和提花织机,这就意味着提花技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得更久远。
这一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参加“丝路之绸”国际学术报告会的多位外国学者的兴趣。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多米妮克·卡尔登说,从教堂的玻璃画上看,欧洲在8世纪时出现了类似的机器。丹麦国家基金纺织品研究中心主任玛丽·路易斯·诺什说,公元前2世纪的织机和丝线等有机质文物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且被发现,这在中欧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代表了中国汉代纺织技术的高峰,那些工人定然是技术高超,训练有素,掌握许多技巧,能操作多型织机。”
“李约瑟博士生前坚信织机是在中国发明的,但是他没能完成中国纺织史方面的专著。”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说,中国学者今后还会以更多的新发现来证实李约瑟的这一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