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林市福绵管理区获得“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这意味着福绵现代服装产业在发展30年之后,终于获得一个来自官方的国家级荣誉称号,跃上崭新平台。
从此,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将在西江流域迅速崛起。
起于西江支流家庭作坊
历史记载,福绵服装业的火种始于明清时期。西江支流之一的南流江穿行而过,是当时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当地居民便开始种棉、织布、染蓝、裁衣,从事服装加工。
福绵的现代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发展于80年代,崛起于90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之一。
尽管30多年过去了,福绵的老人们还清楚记得,当地现代服装产业最先发端于福绵镇福东村。在最初一批“吃螃蟹者”尝到甜头之后,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福绵镇遍布开来,几台衣车,现剪现裁,“家家皆闻缝纫声”。当时,这个7万多人的小镇,竟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成衣加工或销售等业务。
随后,服装制造由福绵镇迅速向周边扩展。一些家庭小作坊开始向“中型作坊”转变,并出现了服装厂。与此同时,服装产业链也开始延伸。到1985年,福绵地区出现了第一家纺织公司。
福绵服装业的初期发展呈现出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形态原始,但活力十足。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仅有2600多人的福西村办起260多家服装厂,1995年服装销售额达5.6亿元,村民储蓄达3459.7万元。该村也一跃而成为广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村。
每年生产服装2.1亿件(套)
进入新世纪以来,福绵服装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大量新技术的引进,服装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推动了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欣欣向荣的服装业发展形势孕育出无限商机,服装水洗、电脑绣花、服装机械、布料生产等企业陆续在福绵区落户,产业集群逐步形成。2004年,法国《解放报》记者皮埃尔·阿斯基撰文赞这里为“世界裤都”。
尽管产量很大,但是贴牌生产带来的产品低附加值始终是福绵服装业的“心头之痛”。“一条裤子只能卖二三十元,利润只有三五元甚至一两元,而经过沿海企业稍微加工再贴上一个商标,价格立刻上翻几倍!”一家服装企业的老板如此感叹。
福绵服装业决意打造自己的品牌。1998年3月,福绵第一家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宏达服装总公司正式成立,当年便收获丰厚。其他企业随即跟进,推动当地服装品牌的大发展。目前,福绵服装业已经拥有160多个自主商标。
今天,福绵服装产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福绵区共有制衣企业1600多家,配套企业400多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年产服装2.1亿件(套),产值达47亿元,销售收入58亿元,工业增加值8亿元。
与产业发展同步,福绵服装的销售网也扩张到全国各地。在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广州沙河服装市场,福绵人占了2000多个摊位;在广东南海西樵轻纺城,福绵人占据20%的摊位。
打造西南最大服装贸易城
近年来,在福绵管理区政府的推动下,服装企业纷纷向福绵服装工业区集中。2010年初,福绵服装工业区正式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同时,服装工业区还通过招商吸引外地服装及配套企业进入。共吸引100多家沿海布匹销售企业落户,形成了布行一条街,每年成交额12亿元左右。
目前,福绵服装工业区集中服装企业200多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工业增加值6.1亿元。
一个更大的平台正在打造之中——在福绵服装工业区,占地面积430亩、计划投资6亿元的福绵国际服装贸易城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该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成商贸摊档1万个,内设服装展示区、服装批发区、布匹批发区和辅料专营区,还配套建设购物广场、酒店和物流中心。预计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贸易城。(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