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丝绸行业形势多严峻,行情波动有多大,品质好的丝绸,销售是没有淡季的。”湖州新宇丝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荣新对记者说。面对近年我国丝绸产业现状,孙荣新的态度是“谨慎乐观”。谨慎的是,丝绸产业形势严峻;乐观的是,公司高品质的丝绸不愁销路。
生丝公检与丝绸品质的关联
湖州新宇丝织有限公司坐落于杭嘉湖丝绸产业中心,地处湖州环渚工业园区。该公司2004年成为国家生丝公证检验送检单位。10年来,该公司一直将产品质量把控作为生产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自身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目前,该公司占地面积达60亩,工业用房3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9000多万元,专业生产各类高档真丝绸缎。几年来,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引进剑杆织机60台及大卷装配套设备,年产规模400万米,年销售额超2亿元,实现税利1000多万元。
陪同记者一同采访的湖州纤检所副所长邢秋明介绍道:“孙总是丝绸行业公认的实业家,他的丝绸品质是行业内的一面旗帜。”
据孙总介绍,丝绸产业近年来发展困难,今年更是出现了绸丝价格“倒挂”现象,行业内一些厂家甚至有了三个月的库存,比如几个四五十万资产规模的厂子,光库存就达到了100多万元。
“而我们公司的库存没有超过两个月的。即便行情不好,像美国、意大利、日本等一些高端客户一直都跟我合作。”孙荣新很是自信。
“新宇丝织的产品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稍高,但客户通过比较之后最终还是会选择它,因为产品质量有保障。”邢秋明道。
企业要发展,“人、机、料、法、环”这五个要素非常关键。孙荣新说:“我认为原料这块是重中之重,因为其他方面目前都没有大问题。比如我们的人员都是国有企业退下来的老员工,技术经验都很好,机器设备也都全部更新了,改造成标准化生产车间。”
在孙荣新看来,原料的把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客户要求自己把控;二是依托湖州纤检所开展的生丝绸公检。正是生丝公检帮助他们做到了所有原料都符合生产要求。
“一批40~50吨长丝会涉及到四五十个品种的长丝厂家,首先我会对供应不同原料的厂家分类;分类后的厂家,我会根据他们的厂检报告,跟他们协商对原料质量的要求,然后是批量送检。如果合格,就让供应商继续生产;如果不合格,就要求他们马上调整,将调整好的产品再送20批进行检验,如此反复,直到完全符合质量要求。”
“正是在生丝公检的推动下,使得我们有了稳定的产销运作模式,哪里的丝、什么时候定价、价格是否合理及何时付款等一系列环节都形成了规则,形成了良性互动。原料供应商希望我们认可公检数据,我们也希望他们原料品质稳定。基于公检数据,我有二三十家老客户,相互依存度达到80%~90%。”孙荣新说。
生丝公检的多方面作用
“我们是从2004年开始参加生丝公证检验的。几年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生丝公检的意义非常大,而且我感到这是国家扶持丝绸行业所做的一件实事。”孙荣新说。谈到生丝公检的作用,孙荣新阐述得条理清楚。作用一,使供应厂家形成“以质论价”的共识。生产厂家一般对公证检验的单子比较认可,相信国家公证检验的严肃性,而厂检的单子发过去就会有争议。“我所打交道的客户对公检的报告一般没有争议,即使有些厂家提出异议,到纤检所那里矫正目光后,也就无二话了。”
目前,新宇丝织有限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遍布江浙、山东、云南、广西等全国顶尖的茧丝集散地,跟部分企业合作已达十年之久。由于孙荣新对原料要求高,对供应商的门类分得也很细,如优质经线商、普通经线商、高端纬线商及普通纬线商等,一般会要求供应商的原料质量达到5A级或以上的标准。如果供应商的原料质量达到了5A级,就按5A级的价格交易;要是低于5A级,那么价格就会有变动。
“公检数据不仅使贸易间的结算有了依据,还能帮助我选择稳定的原料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孙荣新说。
作用二,企业可以根据公检数据调整发现生产技术上的问题。生丝公证检验有十一二个指标,由于各厂家的工艺流程、仪器设备、操作管理等有差异性,所产生的厂检数据有差异性。而公检数据使他们调整各项指标有了依据,哪项不合格,就可以参照公检数据进行调整。
去年,有一家企业自己检测的一项指标与纤检所检测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这家企业很重视,马上赶过来看,并与纤检所的专家一同研究,最后发现是在煮茧环节上存在问题。回去后,他们马上进行了调整。
作用三,利于生产企业内部考核及管理。许多企业重视公检结果,甚至以此形成一个捆绑式的承包机制,公检质量结果直接与管理层及工人的利益挂钩。因为,品质在5A级以上,每吨长丝价格为4.5万~5万元;品质是4A~5A级,每吨丝的价格可能会下降5000块钱左右。如果生产的丝连4A级都不到,每吨的价格可能就只有3万多元。
作用四,促进上游环节重视质量。公证检验报告能呈现出各地茧子的差异性,这样就有利于供应商选择茧子的收购地区,同时还可以促进烘干技术的改进。收烘技术对生丝质量的影响也很大,在生丝供应到丝绸厂后,经过对生丝进行公证检验,就会发现问题出在了茧子上还是出在后期烘干工艺上。
“谨慎乐观”向未来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蛮累的,5年之后路怎么走,我还真不知道。农村60岁以上的才养点蚕,60岁以下的人外出打工,比养蚕相对轻松,承担的风险小,收入还较稳定,所以产业的萎缩相当厉害。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加上劳动用工紧缺,一个人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这和养蚕的收入差不多。但养蚕不仅累、晚上加班不说,天气、行情的稳定性也不好。”说到丝绸行业形势,孙荣
新感到担忧。
对于“东桑西移”的产业政策,孙荣新也不大理解,认为政策倾斜有点过,造成了西部产能过剩和产业不平衡。在他看来,作为民族产业的丝绸业,发源于东部,其完整的产业链和文化渊源优势不可忽视。国家应该下力扶持实体经济,扶持民族传统产业优势。
“那么,目前的丝绸企业是否赚钱呢?”记者不禁问道。
孙荣新苦笑道:“可以说没钱可赚。如果说有,那也是精打细算的一点点钱。尽管在产品质量把控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产业形势不景气,尤其是近年价格上‘茧丝倒挂,绸丝倒挂’,丝绸产业的发展非常艰难。”
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一个月用2000万元的生丝,而销售额只有2000万多一点。有些厂家在用工方面可能比他们紧一点,原料比他们便宜一点,但卖出的产品价格也相对便宜。所以,这个行业有两三个点的利润已经算好的了。他预计,假如两三年内有一波行情,丝绸行业可能会消化掉一些库存,把以前的陈年老账清理一下,产业也只能算是持平,不会有大的起色。
谈到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孙荣新打算走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目标指向高附加值的家纺。对于如何做好家纺,孙荣新有自己的思考:“按现有的比例增加家纺,底线是不亏损,并且让这几百工人的福利保持在中等偏上,只能是加强‘内功’,并把产品做精。”
除了家纺,孙荣新还打算开拓自己的外贸市场,因为其实很多外国高端品牌商对自己的产品很认可,只是由于自己过去不做外贸,通过中间商间接地开拓国外市场,对于这块领域,注重情谊的孙荣新唯一有所顾虑的,就是这些年维护的行业客户会疏远。
无论未来的路如何艰难,孙荣新有一条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依托生丝公检,走高品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