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年半,众多曾经在本土市场风光无限的知名品牌出现大面积下滑,导致了众多本土品牌的失败、倒闭甚至是老板跑路。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丢失、库存的压力、资金链的断裂,甚至是品牌的组织架构也需要进行重组,以便跟上市场节奏,守住人才,支持创新。
为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际品牌却依然大肆进驻,并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快时尚品牌巨头如zara、h&m、topshop、gap和uniqlo已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并取得惊人业绩。这意味着中国本土品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
我们发现:本土品牌的发展轨迹与欧美品牌非常不同,在飞速成长的背后是企业的弱点不断被忽视,它像一股暗流最终在问题暴露时使品牌变得无能为力、无所适从,问题集中体现在同质化及定位这两个方面。
中国品牌(尤其是男装品牌)依然依赖odm工厂资源,无论从面料到设计,都无法构建自身独有的特色,致使同质化这一现象如影随形,怎能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企业对于创意的限制和对商业目标的盲目追求,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匮乏,缺乏对行业人才的培养,最后形成同质化现象。
设计部门是时尚品牌的灵魂,国内品牌由于对市场妥协,忽略了创新想法。中国本土创意人才一方面是缺乏经验,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缺少实操技能,缺乏对服装历史本源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服装结构、打板技术、商业需求的不理解,这些无疑阻碍了设计师对于个性与风格展现的勇气。
除此之外,本土品牌对于终端视觉陈列的不重视,加重了同质化现象。不仅仅是产品,甚至终端氛围,都难以突显品牌与众不同的主张。细心观察,众多国外快时尚品牌能够在本土市场迅速成长,与他们在终端快速且持续性的“创新”密不可分。产品系列通过在不同货架上展示、产品的快速周转、清晰的视觉陈列,营造出新颖、具有活力的季节性氛围,增强了店铺对于本土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
本土品牌发展过程中盲目地追求利润,往往忽视品牌定位。而企业获利后,对于品牌形象、营销、推广的回馈投入力度不够。
品牌定位不仅为了企业宣传,其价值更表现在便于企业从目标客群的体验出发,推出具有思想的产品系列。有关品牌对于销售数据的运用,应该从品牌战略、发展角度、市场竞争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并捕捉品牌自身个性以及趋势,最终形成战略性商品企划案。
变化需要付出代价,难免造成一定时期内的利润与销售下滑,这时我们应该思考这一切是否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商业竞争中,永远是不进则退。品牌求变,需要与有勇气、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努力。本土品牌想要生存,必须从战略层面出发,结合自身定位,打造强烈的品牌个性。
企业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在执行层面,从品牌定位入手理清发展方向;制定符合企业经营策略的商品企划系统,构建品牌发展框架;优化供应链系统,确保创新想法的呈现。其次,文化层面,更注重形象投资,多维度传播品牌的主张,加强消费者情感联系,最终形成消费者记忆点;通过对内部架构重组,提升内部沟通,加强内部团队配合;同时提升部门人才专业技能,提升单兵作战的市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