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棉的上千万吨库存,让棉纺织企业着实担忧,特别是对于棉花轮出政策的不确定性,更是让企业十分忧心,甚至有企业把国储棉比喻为“洪水猛兽”,对国储棉避之唯恐不及。对此,国家发改委早已明确表示,国储棉的轮出不会打压新棉的市场空间。
未来棉花储备政策也应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危机,提前释放明确预期,给市场各方应对的时间,才能更好发挥储备棉的作用,也使国家财政资金用在了产业链真正需要的地方。
目前,我国的棉花去库存模式已经开启,特别是在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产量下滑的情况下,国储棉的去库存脚步加快。
对此,棉花期货分析人士表示:“国储棉的轮出有平价和低价,平价难去库存,低价可以理解为棉价与国际接轨,而‘轨’在哪里呢?外棉到港价(按1%配额)近期一直在11500元/吨附近,考虑质量差,或按出库重检折扣因素约在10000元/吨附近。而印、巴、越几个重要用棉国家,棉花成本均略低于此价,只有与国外棉价持平或者更低,我国的棉花去库存化才会加快。”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在棉价与进口纱数量同时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的储备棉库存才会有出路。即使在新棉不轮入的情况下,2016年储备棉“天量”库存状况能否改观仍是未知数。
确实,我国棉花储备政策其实是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说,当市场发挥正常作用的时候,国家储备棉退居二线;当市场作用失灵,需要的时候,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下政府通过挥动储备的“大旗”来调控我国棉花市场,配置棉花资源,其效果是任何政策都无法比拟的。
对此,棉花分析人士认为,储备棉的“收”与“出”应当同市场的脉搏同一频率,并且应当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规定储备政策起作用的时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也需要进入一种新的发展空间。备受市场关注的棉花储备政策理应成为棉花产业改革创新的标兵,这是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