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纺织新闻 » 【2011纺织创新年会】张泰:工业技术与创新

【2011纺织创新年会】张泰:工业技术与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1-12-19  浏览:37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是中国纺织行业最重要的年度会议之一,每年12月举行,会议为期1天。2011年年会主题为:变局与布局——新环境、新动力、新定位。以下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精彩致辞。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业、交通和贸易研究司副司长张泰先生的演讲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按照年会的要求,要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工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大力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极稳妥的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虽然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工业生产的规模大幅度扩张,内部的结构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201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同一年我国制造业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后我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应该如何持续的发展是各方面都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的从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为主导的要素驱动的阶段,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等为主导的效率驱动的阶段转变,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工业化道路,这个是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我先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推动工业技术创新的重大意义。虽然这方面有很多论述,但是我最近研究了一下,我感觉到系统性的阐述还是比较少,所以我这里给大家简要的分析一下。

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对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前不久,工信部还发布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的规划。这些重要的文件都会进一步促进工业技术创新工作,推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工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推动工业技术创新是调整工业结构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工业制造业大国,但是工业发展重数量扩张轻素质提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工业内部的能源原材料发展速度比较快,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上升速度比较缓慢。目前我国已经有数百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多数的工业生产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只有动作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我们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推动工业技术创新是增强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当今世界基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在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的推进再工业化,试图重振实体经济和发展新兴的制造业产业。比如美国、英国,开始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的制造业,德国、日本继续保持在高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凭借低成本和后发优势加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这方面我们纺织行业的感受也是比较深的。我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但是多数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即使是在高技术产业,我国企业也主要是从事低技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装配环节。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工业向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服务等等高端环节延伸,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第三,推动工业技术创新是扩大内需的要求。我国制造业中加工贸易比重高,对国外的资金、技术,特别是市场的依赖度很高,这种内需与外需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也是难以长期持续的。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达国家有效需求不足,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拉动作用减弱,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四千美元,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非常大,也完全可以为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是确保我国居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更为适应国内需求的方向转变,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符合国内的消费需求偏好,不断的满足和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才能有效激活内需,释放消费的潜力,真正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第四,推动工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是粗放型发展的方式没有从根本性改变,经济发展的代价高昂,能源资源消耗过大,我国大约只创造世界9%左右的GDP,但是消耗了18%的能源,消耗了约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相应的我国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这样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排放水平都是居于世界前列的,生态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要素特别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在我国目前已经难以为继。这种发展模式我国资源能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是难以忍受的。必须要坚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促进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促进企业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分析一下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但是目前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是相对落后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体制不完善,工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缺乏有效的总体规划,统筹组织和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方面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发挥整体的效应。在1999年242个应用型科研院所推向市场,一方面促进了科研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但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机构对基础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意愿,造成了工业行业的共性技术缺乏稳定的国内来源。另外,目前的企业管理机制、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机制,科研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都还不够完善。企业和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保护的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和政府投入在整体上是不足的,投入来源分散,单个项目投入强度低,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2010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比2009年增长了2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6%,但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达到2%—3%。从企业投入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投入人均研发投入支出仅为美国、日本1%左右,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经费开发支出占主营业务的比重仅为0.93%,而世界500强这个比重达到5—10%。从社会来看,民营企业投资机会有限,很多领域投资事实上存在弹簧门、玻璃门等等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环境和配套服务环境差。从政府投入来看,目前政府出台的不少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够强,支持的强度不足,有些政策措施宣传力度不够,企业不知道、不了解,更无从利用这些政策措施,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三是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目前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大部分工业行业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巨型和大型企业数量少,造成单个企业难以有能力从事重大的技术研发。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基本上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于受到人才、技术等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少企业对技术创新在推动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仍然不到位,扩大生产规模仍然是不少企业发展的首选目标,许多企业不仅原始技术创新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不足的。重要的生产设备,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大多依靠外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数量比较少。1999年的部属院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与科研的问题,但是产生了新的问题,主要是这些院所研发重点转向应用型技术开发,前面也讲到了对行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受到了明显的削弱。相关资金和人员投入不足,结果导致了我们工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和准备不足。

四是科技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环境有待改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还有待形成,一方面科技力量的分布是不合理的,从事国家重点科研,特别是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所和研究机构。另一方面科技资源在企业之间和内部配置重复分散的现象大量存在。很多企业内部研发设置重叠,分规不明确,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联系不够紧密,同类企业相关技术研发活动中的合作少竞争多,低水平重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另外,我国还缺乏宽容、包容的创新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僵化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存在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等不良的学术分歧,存在不够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这些都制约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充分释放。

第三,推动工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对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核心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核心技术公关,是我国工业和企业能否在今后占据发展和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总体的技术水平和核心技术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的工业竞争能力,才能为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利的支撑,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不断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直接引导资金、人才等等这样一些创新的资源向企业积聚,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升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自主创新的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等这样的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推广转化技术创新的成果。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协同和配合,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创新道路。

二要积极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要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通过贷款贴合、创新投资引导等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产品的产业化、工程化的应用,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技术创新,扩大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需求引导和应用导向的作用。支持创新产品和技术的生产应用。

三要加强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强对工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指导、规划和组织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和主要方向领域,促进创新资源的积聚和优化配置。整合工业共性技术研发资源,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行业的重点实验室,加大对承担关键工业共性技术的机构、人员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瓶颈,鼓励地方组建区域性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满足地方工业发展的要求,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自发组建产业技术同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重点产业积聚区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是要努力建设宏大的技术创新队伍。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新型企业家,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造就高水平、高层次的积极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双向流动的机制。保持创新人才旺盛的创造力,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面向第一线的工程师、能工巧匠和技术核心能手,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调整企业内部的分配结构,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要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把技术创新指标列为关键指标,增加考核权重,努力创造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环境,营造创新光荣、创新伟大的良好文化风尚,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另外要深入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最后,预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慧聪)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