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纺织新闻 » 扬州江都区鞋企:依托品牌走上整合之路

扬州江都区鞋企:依托品牌走上整合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2-04-25  浏览:19

昨晚,扬州江都区的两个龙头企业––金自豪和拿得劳的老总上北京了,去参加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优质皮鞋名牌”授奖活动。据称,这个中国皮革协会的“名牌”称号,三年一评,在业内分量很重。而在江都皮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开林眼里,一次能拿到两个“全国优质皮鞋名牌”,证明江都制鞋行业的转型发展之路有了光明的前景。

“有没有更多的规模企业和自主品牌,是决定江都制鞋产业链未来命运的两大关键。”王开林说。素有“中国东部鞋都”美誉的江都,传统制鞋业历史悠久。据统计,该区有大大小小制鞋和配套企业3600余家,从业人员35000余人,每年生产各类皮鞋7000余万双。虽然数字上很好看,不过王开林坦言,这数千家鞋企中,不少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式企业,十几、二十人就能撑起来,而上百号人的公司,就能称为中型鞋企了。“规模大点的,也基本上贴着上海、浙江和福建企业的鞋标。”王开林告诉记者,当年“男男女女齐上阵,家家户户忙制鞋”的红火景象,随着竞争的加剧,逐渐演变成“窝里斗”––外地企业来找代加工,直接说“谁报的价低就给谁”,接单的小企业利润自然也越来越微薄。

“单子越来越难接了。”扬州千妮缘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方山面色凝重。1-3月份,这家只有30多名工人的企业,皮鞋销售订单比去年同期下降30%,收益明显下滑。刘方山称,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小,抗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看似遥远的欧债危机,竟也影响到了千妮缘––原本做外贸的大鞋企纷纷转向国内市场,进一步挤压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与小微鞋企困顿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大型制鞋企业依靠“贴牌”和“创牌”两条腿走路,实现了突围。扬州金自豪鞋业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为温州贴牌加工皮鞋的企业。近年来,该企业加大自主品牌“凯森”在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发展之路。今年以来, “蜘蛛王”、“意尔康”等知名品牌鞋企纷纷主动来与该公司合作,连温州制鞋商也开始反过来为金自豪贴牌加工,“凯森”品牌含金量越来越高。董事长陈景胜告诉记者,去年一个合作的网店,拿了金自豪800双鞋,一个上午就卖完了,这对他触动很大––原来自主品牌打响了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于是他今年特意招聘几个大学生,在淘宝和阿里巴巴开店,专营“凯森”品牌。

“温州人一把大火烧掉了所有低档皮鞋,催生出不少享誉全国的品牌;朱相桂从江都回到盐城建湖老家,创立下名牌‘森达’;江都鞋,也非走创牌这条路不可啊。”扬州拿得劳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海,回顾在行业里的二十年沉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按照这一思路,陈良海逐步将“拿得劳”打造成了江苏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单品利润远远超过为别人贴牌,而目前别人为他们公司贴牌已占全公司总制鞋量的30%左右。陈良海的新目标是:在全国建3000个“拿得劳”品牌专卖店。

“品牌就是生产力!”江都鞋企创牌意识的觉醒,从工商部门的统计中也可见一斑。据江都工商局局长谈嘉山介绍,目前在江都制鞋行业中,共有186家企业注册了260余件商标,其中,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2件,知名商标7件。不过王开林认为,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来看,这还远远不够。“要拉动中小企业突围,我们年产量在200万–300万双的规模品牌企业必须有50-60家,而现在还不超过6家。”

在王开林看来,作为江都传统支柱产业,制鞋行业需要整体转型,大型鞋企的创牌,也关系到千妮缘等成百上千小鞋企的命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提档升级压力下,江都许多小微鞋企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或支撑不住关掉,或变成大企业的生产车间。实际上,江都制鞋产业已经开始这种品牌引导下的整合,而且,整合已经从品牌企业往下发包,转向了对小企业的兼并,比如合作双方一条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拿了大厂的订单、鞋型,小企业就不能再自主营销了。

江都区政府也在为当地制鞋业的“品牌突围”寻找路径。据王开林介绍,这两年除了密集出台扶持鞋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区政府还着手新建集生产、研发、销售、食宿于一体的鞋业园区,从土地、水电、税收、融资、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扶持。“大企业先进来,然后让有意向的小企业聚集在周围,这对产业链的配套和企业间的整合很有利。”王开林告诉记者,年初江都通过了全国优质皮鞋生产示范区评定,依托品牌走整合之路,已是大势所趋。(江苏经济报)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