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联合交易园位于五羊摩托车厂旧址,新建风格保留了工厂痕迹,走大宗货物交易路线,商铺出租率看似不高。
可预见的未来 规划下的升级之路中大纺织商圈涉及到的旧改范围包括了海珠区五个村子,在已有的纺织城里面有的是已经买下了土地,而很大一部分早起的纺织城只是租用村子的土地,使用年限一到,需要归还。这就造成了中大商圈表面繁荣背后的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同时档口的物业属于村民,面对既得的高额收入,他们是否愿意积极的配合改造,如果改造改造如何补偿又是一个难点。改造,所要涉及的不仅仅是现存的城中村,还包括了圈内的纺织专业市场。被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所包围,在其中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低。虽然现在路通了,对外交通更加方便,但是编辑走访实地发现,但是里面的交通依旧拥挤。三轮车、面包车、自行车各种车子拖着货物在本不宽敞的路上拥挤抢道。地面的垃圾、污水,特别是下过雨后的卫生情况更令人堪忧。据了解,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对中大纺织商圈的未来改造规划是在传统贸易的支持下,以商铺作为现场展示平台,搭建电商交易平台,同时实现大宗货物的上下游流通——这是政府对中大商圈二次升级改造的展望和规划。将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新浪房产)
汪老板在中大商圈已经经营了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档口,到今天的三间铺头的老板,他几乎见证了纺织交易在广州的兴起。如今,曾经兴盛的商圈环境越来越拥挤,成本的压力让多数档口的老板们面对着进退两难的境地,多数人选择生活的城中村在高楼的夹缝里见光的日子越来越少。已经有了成熟的环境和商业流程的中大商圈,似乎迫切的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造,来解决现有的困境。十年,从成功创业到挑战机遇很多人发迹于中大布市,并扎根于此。汪老板说,十年前,纺织交易这行的门槛低,他97、98年间从老家出来就开始做这行,一直到现在。他见过很多失败的同乡,也见过很多赚了钱就回家生活的同行。纺织生意的门槛很低,很多人进来做一段时间,不成功便撤退。他在感叹自己能够成功留在这一样的同时,也表示,今年明显感觉到生意难做,以往9月份已经是订单大季,常常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而今年,这种追赶时间的情况并不明显。这个圈子越来越大,生意却越来越难做。“过去一年的成本2万到8万,现在已经到了40万至200万”,纺织业是个小资本积累的生意,但现实成本越来越高,现在有三家店铺的汪老板也决定将其中一家结束。留下的两个档口都在珠江纺织城,交流中他表示,新的纺织城不管是环境还是配套都比以前好很多,但是租金同样很可观。对于未来如何发展,他表示还是要留在这里继续自己的纺织生意。听说商圈一些未来的规划,“与其就此回家过养老的生活,不如等等看。”汪老板如是说,他也坚信,也许凭着自己的这份耐心和坚持,能够获得事业的第二次飞跃。像汪老板这样坚持等待,期望度过“寒冬”的纺织贸易商人不少。他们在中大市场获得了第一桶金,同时也是伴随着商圈一起成长。虽然生意人看重利益,但是生意从无到有,买卖从小到大,让他们对中大商圈这块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生意人特有的坚毅让他们面对这一轮的低潮期。商圈的一盘棋 难解城中村改造的困局去年,中大纺织商圈的总交易额已经超越浙江柯桥,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商圈。然而随着占地面积、成交总额等光鲜数据上涨的背后,新一轮经济的顺退,让过去人流息壤的市场冷清了许多。很多这里做了十几年的生意的老板,也因近年来的低迷形势陷入了困境。通常,市场上的交易分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生意主要面对一些外地客户,一般一年会是一个交易周期,这种基本是大客户,收益也会稳定。出口锐减,内需不振,这类的大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少。另外一种是面对本地市场的小客户,他们大多在十三行、沙河之类的地方经营档口,上午开店,下午来布市拿货。货量少,唯一胜在现金交易。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小规模交易的需求也在下降,大面积的囤货,无法适应变化的市场。传统模式在面对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无可避免的造成了货物积压、款项拖欠、成本上涨难抵效益增加等问题。虽然问题依旧,但是慕名而来的淘金者依旧源源不断的涌入。在珠江纺织城开档口的陈老板就是如此。纺织生意,他也做了十几年,从深圳到佛山,一路回到广州。奔着“中大纺织商圈”的名头而来,来这里第一年,就遇上了经济环境下滑。他说,这样的困境是每个生意人都会遇上的,能否挺过去,除了自己的坚持和被动的等待经济回暖,还要看整个圈子大环境的发展。面对低潮困境,还要整个圈子抱团前进才能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