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日前在某论坛讲话中强调,将指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社责报告”)。使企业利益、形象、战略与国家的利益、形象、战略有机对接,更多在员工培训、工作条件、改善环境、劳动保护标准、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体现出责任和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丝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笔者采访了解到,即将发布的《2012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参与企业名单中,却未有任何一家丝绸企业。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自2008年纺织行业发布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至今,一共有86份企业发布报告。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是丝绸行业唯一一家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丝绸企业。丝绸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与政策愿景还有多少距离?2010年6月初,作为丝绸行业领头羊企业之一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基于行业责任感,首当其冲发布了丝绸行业第一份“社责报告”,填补了丝绸行业在社责报告上的“盲点”。提及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初衷时,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寇勇琦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做大之后,盈利便不只是唯一目的,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纺织行业对环境污染很大,多年来达利无论是在设备更新上还是在生产线上均达到了国家检验标准。“达利深感自身社会责任重大,特别是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和支持。”寇勇琦这样说。早在2005年3月,达利加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便按照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要求,成立社会责任工作小组,并在众多管理体系的规范下,在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环保生产、员工管理四方面社会责任方针的指导下,为企业积极承担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林平曾表示,达利将在拥有经济效益的同时,本着“倡导环保,回报社会”的理念,坚持开展清洁生产活动,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企业自己的力量。达利另有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丝绸企业,认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丝绸产业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中国丝绸企业须积极应对新挑战并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才能跟得上国际步伐。“达利丝绸也将继续肩负起‘弘扬丝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丝绸产业,建设丝绸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解读和实践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这样说。中小丝绸企业“社责”路任重道远“今年纺织行业中服装、纤维类的生产企业参与发布社责报告的数量较多,但没有一家丝绸企业参与发布社责报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说。丝绸企业亟须重视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然而在产业下行背景下,各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社会责任报告的推广和试点是值得鼓励的,但大多数丝绸行业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连效益和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报告对这些企业而言价值不大。”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一语道破企业苦衷。凌兰芳向记透露,当前丝绸行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都非常困难,现在做社会责任报告不太现实。丝绸之路公司自2006年起便开始做社会责任报告,但基于政府、股东、员工、客户、环境、外贸和社会帮困对象等种种原因而没有选择对外公布。同样,连续两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寇勇琦也表示,今年达利也没有继续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计划,原因是没有新东西可写,内容重复,计划从明年开始两年出一期报告。“社责”是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树无根不久,水无源不长。企业要想绵延百年,就要让自己的价值取向在百年里与主体社会价值保持一致性,这是企业生存之根本源头。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员工权益保护、劳资关系及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因素,这是保持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厂房、设备、人员等硬件的转移,更是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软件的转移。企业不但要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带到西部,更要将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带到西部;不但要做好本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要影响更多的当地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纺织工业要倡导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同时更应注重作为品牌‘软实力’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它是中国纺织工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种内在表达。”该负责人这样说。古人云,大商谋道,小商求利。谋道者,道与利兼得。求利者,道与利俱失。有远见的企业家始终做到企业与其他利益群体的良性沟通和互动,从行业发展、生态环境、公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让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企业真正获得长远发展的有利空间。(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