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就是我的生命,蚕丝就是我的快乐。”昨天,一本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浓缩吴江蚕丝产业发展的精品书籍《千年古镇慈云》在“中国蚕丝被之乡”吴江震泽首发。同期,一场汇聚国内行业多名专家学者的“蚕丝文化研讨会”上,振兴苏州丝绸文化成为关注焦点。记者获悉,震泽的蚕桑产业正在积极转型升级,未来,一根蚕丝将穿起当地一、二、三产业。
随着7月《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正式出台,苏州吹响了重振苏州丝绸的号角。作为苏州地区的蚕丝重镇,吴江震泽曾占据了苏州蚕桑产量80%的比重。这里是丝绸之母费达生的生养之地,如今是“中国蚕丝被之乡”。
在蚕丝文化研讨会上,记者获悉,目前,工商登记的震泽蚕丝被生产企业有一百多家。其它未经工商注册的农村小型作坊也有上百家,形成了一条从养蚕、抽丝、制绵片、翻制及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品生产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全年蚕丝被生产总量达300万条,年产值约10亿元,目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6%,出现了以慈云、太湖雪为代表的知名蚕丝被企业。其中,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蚕丝被企业,吴江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为《蚕丝被》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创始人沈福珍成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曾经一亩桑田抵得上六亩稻田,如今这里的桑园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5万亩减少到1万亩。”现场,江苏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罗永平的一句话内容丰富。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产业,震泽蚕丝被产业面临着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缺乏专门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鱼龙混杂等一系列新的挑战。
据介绍,尽管蚕丝被生产企业大都注重产品商标的注册,少数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和品牌建设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是从总体上看,震泽蚕丝被的附加值并不高,产品销售价格远低于同类知名品牌的蚕丝被,而且大多数生产厂家还停留在赚取原料成本之外相当有限的利润上,还有一部分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还没有自己的品牌。相比其它纺织产品而言,蚕丝被产品内在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该产业跟风、模仿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由于一般的蚕丝被产品投产的门槛较低,家庭作坊式的、跨行业的单位也在生产蚕丝被,有少数企业甚至在蚕丝被内胆掺入其它化学纤维以次充好来坑害消费者。
振兴苏州丝绸,“衣被天下”的震泽不可或缺。据悉,当地党委政府正积极推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震泽省级湿地公园为载体,重点规划建设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湿地生态和蚕丝文化的有效整合,传承保护苏州“桑蚕文化”,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蚕丝被家纺名镇。 (海安县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