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行业研究 » 高速增长的新产能是否搅了工业丝的局

高速增长的新产能是否搅了工业丝的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1-05-04  浏览:132
    106.5万吨的产能,算起来在2010年国内化纤总产能中占比不足4%,但正是涤纶工业丝这一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原料,产能在过去10年中保持了平均25%~30%的高速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企业利润的萎缩。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企业对产能的快速增长,对扩大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日益萎缩的赢利空间都表示出忧虑。   产能值不值得担忧   可以说,近几年人们对化纤行业产能问题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涤纶工业丝行业同样如此。   这几天,中国化纤协会借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之际,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了产业用纤维创新升级与发展论坛。在谈到产能快速增长的问题时,部分代表情绪激动,现场几度剑拔弩张。仅从普通高强涤纶工业丝来看,其加工区间已经下降至原来的一半左右。   记者不由得想到两年前参加的涤纶工业丝会议,会场气氛一样的紧张。当时江苏恒力集团正开工建设20万吨/年的涤纶工业丝项目,业内将其视作“庞然大物”,比喻为“那只未掉下的靴子”,并对其投产后市场的供需失衡严重担忧。不过,或许是这种忧患意识激发了工业丝企业转型升级的潜力,也或许是世界经济的稳步复苏对需求形成了强劲的支撑,总之,2010年的涤纶工业丝市场,并未因这20万吨新投产产能的“搅局”而混乱,各企业产销情况也比预期好得多。   中国化纤协会副秘书长王玉萍告诉记者,伴随着产能迅猛发展,涤纶工业丝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但规模化主流厂家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如2010年行业整体利润还可以,部分主流厂家因具有规模优势、产品差别化率高、出口情况良好而利润可观。“由此可见,规模化、差别化仍是涤纶工业丝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涤纶工业丝产能到底有没有过剩?对于这一问题,业内看法基本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产能肯定过剩,即使下游需求有所增加,但与工业丝产能扩张的速度相比无异于“小巫见大巫”,这种扩能速度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经营困难增加;另一种则指出扩能、产能相对过剩与相对不足,是市场经济中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而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同样会带来产品价格的下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不过,这两种看法都基于一个共识――扩能要建立在对需求充分考察、对市场细分定位的基础上,不考虑市场容量的盲目扩产、在极短的时间内透支长期的发展空间肯定是不可取的。   到更广阔的产业用领域去   一些人士将目前涤纶工业丝的价格戏称为“白菜价”,认为将这样一种本身具有差异性的产品“贱卖”是对行业的讽刺。这种论调或许有失偏颇,但却反映出涤纶工业丝企业的心声:在竞争还在加剧的当下,必须提高产品价值,否则生存尚且堪忧,何谈持续发展。   那么,提升价值的可行性途径在哪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给出了一种答案:到更为广阔的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去,更大范围地满足国内需求。蒋士成认为,中国化纤工业目前面临双重竞争,一种来自于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的垄断与封锁;另一种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竞争,这些竞争必然会使贸易摩擦加剧。而随着世界涤纶工业丝产能向中国转移,其消费中心同样转移至中国。为此,在国内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其开发更具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有效缓解摩擦,提升企业赢利水平。   不少涤纶工业丝企业对“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充满了兴趣,但太多的领域交叉、太多样化的需求,反而让企业有些迷惘,搞不清从何处下手。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会长李陵申对此建议到:尤其要细分市场,对某一领域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比如国外某家企业注意到潜艇靠拢时产生的摩擦较厉害,经常使相关部位损坏,便专门研究抵抗力强于摩擦力的材料,最终开发出了不可替代的产品,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据李陵申介绍,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分为“15+1”个类别,其在国外众多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国内诸多领域的渗透率还较低,比如医生穿的手术衣,只有20%是一次性产业用纺织品,其他均采用传统布料;再比如火力发电厂的袋式除尘材料,国内应用比例远低于国际水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相关纤维的质量不稳定,除尘袋寿命仅在1年左右,而国际标准寿命为4年以上。他由此提醒想要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谋求更大发展的企业,产业用纤维尤其要保证技术的专业性和使用的稳定性。   对于传统纤维与产业用纤维的区别,东华大学研究院院长王华平分析认为,传统纤维基本上关注力学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等指标,而产业用纤维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纤维企业与下游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他同时认为,日本强震后,“灾难经济”将得到充分体现,日本重建需要大量的产业用纺织品材料,将极大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企业应随时关注技术进步的方向和机遇。   突破传统价值观念   世界著名的纺织装备制造商欧瑞康巴马格近两年将大量心血倾注在WINGS(络纱集成导丝解决方案)上。WINGS系统将导丝辊和缠结组件集合到络纱机里,提高了产量和效率,整套系统共可节能35%左右,这一技术引起了化纤业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未来降低聚酯涤纶生产成本的重要技术。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巴马格第一步将WINGS应用于POY生产,第二步应用于FDY生产,将来还可能应用在其他更多品种上,目前设备交货期已排至2015年。他坦言,中国很多涤纶工业丝企业具有的开拓精神令人钦佩,该行业还蕴证着巨大的潜力。   国内工程装备企业的技术进步,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上海聚友化工、浙江古纤道等分别研发的聚酯液相增粘技术,已在部分企业建立中试线,该技术将为相关行业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和低成本化创造条件,有利于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提升。而中国恒天宜昌纺机的加捻设备,已经具备了降低30%能耗的基本条件。   在利润空间不断萎缩的同时,企业一方面密切关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先进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开始反思国内的营销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涤纶工业丝是否卖出“白菜价”的讨论就是一个例证。   记者曾问某工业丝企业的负责人:“对目前工业丝价格是否满意,认为是否合理?”他答曰:“不满意但存在合理性。”据他介绍,公司出口到国外的涤纶工业丝价格,比国内要高出一截,他认为国内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因此“有些混乱”。他同时指出,在目前产能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要让工业丝价格提升到更为合理的位置难度较大。而事实上记者了解到,下游企业并未因原料价格低廉而感到高兴,反而因此受制于客户,因为客户会根据原料价格直接决定产品价格。记者向另一位业内专家请教:“在国内纺织原料行业谈品牌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切入点在哪里?”这位专家表示,在目前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原料企业最关心的还是生存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关注品牌和现代营销体系的高度。“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在近两年产能完全释放,行业新一轮洗牌来临之际,会出现不一样的局面。”   中国化纤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叶永茂多次呼吁行业构筑“立体化营销体系”,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目前看来,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初步尝试,部分企业尝到了品牌效应的甜头。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品牌所包括的内涵,远不止稳定的产品品质和快速反应这么简单。而现代价值观也需要在涤纶工业丝及整个化纤行业深入践行。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