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面料
绍兴纺织交易平台
 
纺织人才网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行业研究 » 中国已经彻底沦为棉花的净进口国

中国已经彻底沦为棉花的净进口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1-11-16  浏览:50
全球纺织网讯: 这不得不令人震惊,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也造就了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大国的地位。但就仅仅1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彻底沦为棉花的净进口国,而且这种趋势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中国对棉花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东方艾格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棉花的产量从4417千吨增加到2011年7664千吨,而消耗量却从5023千吨增加到11163千吨,供需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棉花种植收益的下降,也成为制约棉花产量进一步上升的根本理由,发改委数据显示,2008年度麦棉种植效益比为1:6.2,稻棉种植效益比1:5.6,2009年度又分别为1:7.9和1:7.5,正常情况下,麦棉和稻棉的种植比较效益为1:8和1:12。供需矛盾的巨大差异,自然就会引起棉花的短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1933年农业法案》确立了棉花补贴政策,2002年《农业法案》进一步确立了出口补贴和限制性补贴,还为棉农设立了反危机补贴、美国棉花销售性补贴。从1999年到2003年,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率高达89%,也就是说生产100元的棉花,补贴89元;从2001年到2002年,美国的补贴率超过129%。而中国对棉花的补贴竟然每亩仅仅只有15元,相比较于美国,简直是杯水车薪。“棉花出现今天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必然。”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中国棉花沦陷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要长期来看,棉花的危机确实很大,也存在重蹈大豆覆辙的可能性。”类似的轨迹在讲述棉花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大豆的沦陷轨迹吧:2003年8月份,由于美国农业部宣布大豆收成欠佳。造成大量的金融资本迅速进入期货市场,从2003年8月份炒到2004年5月份,把大豆价格拉到了4300元人民币/吨,达到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6年来的最高峰。而就在这个时刻,中国以最高的价格采购了150万吨美国大豆,并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在采购仅仅过了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人民币/吨,采购企业顷刻之间处于极大的被动地位。这对于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此后一年,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显然,外资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绝佳良机,在中国大量收购大豆加工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在大豆领域中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其后的事实则显示,2003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显然,这是一次国际粮商和基金在联手做“局”,结果自然是中国大豆产业全面沦陷。之所以把大豆的沦陷讲得如此清楚,是因为今天的棉花正在重复昨天大豆沦陷的轨迹。在经历了2010年5月棉花价格从17000元/吨扶摇直上,2010年11月和2011年2月两次上涨到近35000元/吨之后,中国纺织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前7个月,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60%~70%的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可以看到,棉花与大豆一样,同样是经过了价格暴涨后的暴跌,造成大量的加工企业用大量的资金购买原料或者购买不起原料,借此外资迅速切入到加工环节,从贸易商转型为实业控股商,然后以此来不断地对中国棉花产业链进行入侵。事实正是如此,在棉花的上游,即种业环节,中国就购买了孟山都的棉花品种,虽然中国也研制了数百个品种,但专利依然被孟山都所控制;而在中游和下游的环节,路易达孚、威尔兄弟、嘉吉等国际大棉商已全部抢滩登陆中国棉花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路易达孚正是当年大豆重蹈覆辙的“悲剧”制造者之一。为什么棉花会出现这种类似的发展轨迹呢?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已经沦陷或者即将沦陷的农产品,其共同特点都是非常明显的:大豆已经沦陷、玉米非常危险、棉花业已告急等等,这些农产品都具有非常强的工业加工特性,使得这些农产品能够找到很好的市场需求;其次,这些农产品还具有产地非常集中的特点,比如棉花,2009年华北地区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2%多,产量占到了接近35%,西北内陆种植面积占到28%多,产量却占到了接近40%。产区和产量的集中为这些农产品的炒作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农产品不仅是能够大量的工业化,实际上也变相的是人所吃的重要食物,大豆、玉米自然不用多说,比如棉花,除了纺织业大量需要以外,饲料业其实对棉籽也有极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人与工业存在粮食争夺战;最后不容忽视的是,比如棉花,一直以来,中国坚持粮食生产为纲,“粮棉之争”一直存在,种植棉花的收益一直低于种植粮食的收益,造成棉花的种植面积处于下降的状态。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棉花竞争的表面,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市场参与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国内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国际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格局,寡头集团实力雄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具有极强的控制力,特别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些企业借助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借助期货、期权市场等高杠杆率的金融工具,助推、甚至操纵市场,造成价格巨幅变化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破产。“棉花和大豆正在经历非常类似的轨迹和炒作手法。”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刘成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中国棉花应该尽全力避免重蹈大豆悲剧的覆辙。”变化的产业链相比较而言,棉花的产业链比较短,应用范围也仅仅限于纺织业、医疗等行业。但与棉花相关的产业却非常广泛。在上游,棉花的种业充满了商业机会。一方面,中国在转基因棉方面的技术并不是落后,早在1993年就研发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中国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也从1998年的38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接近5240万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基因棉的抗性逐渐降低,造成产量的递减,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棉花产量为762万吨,2008年减至749万吨,2009年则进一步减至640万吨;从棉花种植面积来看,2007~200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依次为8889.15万亩、8631.15万亩、7425万亩。新一代转基因棉花种子成为商业投资和开发的制高点。另外一方面,一些品质好但产量少的棉花比如彩棉、长绒棉等品种,通过种子改良,扩大种植范围,提高产量,未来很可能会成为棉花领域投资的新势力。实际上,变化最大也是变化最快的应该属于下游的棉花加工产业,主要是指纺织业。当一种原料价格相对比较高的时候,新的替代品将会不断的出现。而对于纺织业来说,就属于这种情况。可以看到,棉花的替代品不断地出现。比如PTA,PTA的下游延伸产品主要是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涤纶是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棉纱一般占纺织原料的60%,涤纶占30~35%,不过,二者用量因价格变化而替代。数据显示,2011年5月的配棉比大幅降低,从81.5%下降到73.1%,这一变化堪称惊人,说明化纤等其他纺织原料对棉花的替代增加。这对于新材料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不仅仅为新材料产业带来了商机,同时也为很多新兴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竹炭纤维、麻产业等新兴产业,以其保健性、环保性、功能性等众多的优势,成为了投资新方向。2009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保健功能纺织品消费市场,全年销售总额达13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47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不仅如此,保健功能纺织品作为与保健食品并列的保健用品的一部分,其市场销售额已超过保健食品,2015年保健功能纺织品的市场规模要达到2000亿元。事实上,日本的保健功能纺织品已占到了全部纺织品的39%,美国为28%,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仍然很小,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事实上,下游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商机,就是在于对服装的循环利用。目前,日本22.1%的服装和其他纤维产品获得回收利用,但这仍然远远低于钢铁工业的产品回收率达到88.5%,铝产品回收率更高,达到93.4%。而中国在服装及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再生纤维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产量达到400万吨,相比较而言回收利用仍然偏低。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是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左右为再生纤维。这也必将成为继垃圾处理后等循环产业投资的新亮点。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