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25日,以“价值、模式、使命”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在天津召开。“秉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不断提升中,引领中国百货业变革”是本届高峰论坛的宗旨和方向。面对风起云涌的零售业多元化态势,自主品牌少、千店一面、物业成本高等是当前国内百货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很多百货从业者心存疑问:百货会被购物中心完全取代吗?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如果重塑百货业的价值,出口在哪里? 在本届高峰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宝祥、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亢小燕以及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生共同探寻百货业的新价值,希望能给百货从业者以启迪。 近两年,有关零售业话题谈论最多的恐怕是百货业的转型。的确,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百货的生存空间。其实不难看出,货品的销售在商场所占的份额已日趋下降,而休闲娱乐等体验式的消费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具备体量优势的百货开始寻找出路,增设了餐饮、生活配套设施、娱乐等业态种类,而一些受面积制约的传统百货则遭遇转型之困,这其中也有不少百货开始试水电商。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在接受《服装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百货的购物中心化已成趋势。那么,百货业究竟该怎样转型?百货和购物中心未来将呈现什么局面?百货是否应该涉足电商? 出口一:向购物中心进军 百货向购物中心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这也是传统百货转型的重要一步。但同时应看到,百货从业者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需求走出不同的改革道路。 服装时报:您认为百货向购物中心方向拓展是必然趋势还是权宜之计的选择?亢小燕:其实广百从2006起,已开始运营了首家购物中心。其面积接近8万平方米,其中广百百货占1万多平方米,另外引入了超市、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便意识到购物中心这种业态是发展趋势。在我看来,之所以会产生购物中心,并不是从业者空想的,而是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产生的新形态。所以,百货的购物中心化或者说百货往购物中心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服装时报:百货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百货这种业态会不会消失?亢小燕:其实百货这种业态并不会被购物中心完全取代。百货业有它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应根据当前形势做出适时转型。我认为,未来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应该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具体来说,一方面,百货公司在选址时会首选进驻购物中心,而这个购物中心有可能是自己开发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商业地产需要我们进驻。另外,有的传统百货具备体量优势,可以做成购物中心化的百货。举个例子,广百在广州的旗舰店刚开始营业时只有两三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后来经过物业扩展,经营面积扩到五六万平方米。于是,我们增加了购物中心元素,比如餐饮、生活配套设施等。目前来看,转型很成功。所以,如果百货不转型,其未来的生存空间会很小。 服装时报:荆老师作为专业研究零售业的学者,您怎么看待百货业未来的发展?荆林波:一个问题有多个答案,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体制不同、顾客群不同、差异化表现不同、经营目标不同,所以他们的转型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抉择,不能盲目跟风。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大城市,百货从业者千万不要被购物中心和所谓的城市综合体蒙蔽了眼睛。所以,同样是做购物中心化的百货,但门道不尽相同。 出口二:向电商进军 目前,很多传统百货对试水电商仍持观望态度,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因是现阶段国内还没有出现一种特别适合实体发展的电商模式。从业者应明白,做电商不是简单地做网站,而要用电商的思维来认真研究电商顾客群的消费特点,研究他们对品牌的理解和对消费环境的理解。 服装时报:现在有一些百货公司同时尝试线上线下两种模式,您认为百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前景如何?杜宝祥:我们王府井百货在三四年前已经做了电商方面的尝试,效果还不错。其实,百货进军电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线上销售目前主要是拼价格,讲究便利性,那么如果线上和线下销售同样的产品,价格应该怎么定,如果销售不同产品,价格差异应该怎么体现。另外,实体店营销和线上营销的差异化要作考虑。目前,百货从业者对电商的态度还是非常谨慎,仍处在摸索阶段。荆林波:杜总的回答很精准。电商的确是大势所趋,顺它,你就昌,逆它,你就亡。百货业该怎么办?我要强调一个观点,即绝不能把电商和传统百货对立起来。仔细想想,几乎所有行业都能和电商扯上关系。其实只有传统百货全面涉足电商后,才能说“中国电商的春天来了”。李生:我的第一桶金正是十年前创建一个打折网站赚来的。过去十年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实际上,无论我们现在搭建什么平台,用什么方式,都要归结为一个根本点,那就是“满足顾客需求”。今天,百货零售业面对大量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对电商的看法、对购买乐趣的看法、对实体店的看法、对付款过程的理解跟我们不同,他们更愿意在特定环境中享受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要讨论百货应不应该做电商,而是必须要做电商。百货从业者应明白,做电商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网站,而要用电商的思维来认真研究这些80后、90后、00后的消费特点,研究他们对品牌的理解和对消费环境的理解。未来,谁能掌握这部分人的真正所需,谁就是最好的零售商和企业家。 服装时报:目前来看,大部分传统百货对电商的涉足过于谨慎,以致进程缓慢,您认为原因有哪些?亢小燕:广百研究电子商务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有几个观点想与大家分享。之所以导致实业家做电商的进程比较缓慢,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很适合实体发展的电商模式。首先,现在社会对电商企业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很混乱。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规模、盈利,还是它的持续性增长?举个例子,大家都认为京东做得好,但其亏损是用几十亿来计算的。而对做实业的人来讲,赚钱是第一要务。我们并不会考虑把它卖出去以赚取股权差价,这不是实业家应有的想法。第二,在国内,我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太偏向于“商务”,其实电子商务在国外更多的是“电子”这一块内容。国外的电商从业者考虑更多的是怎样通过电子这个平台让顾客的体验更多元化,所以我们实体企业在做电商后,要考虑怎么把线下实体店的货品、售后服务跟线上结合,怎么能让线上消费者认识我们的产品,了解我们的实体店,这是资源整合的过程。 对广百来说,考虑更多的是把电商作为广百其中的一个资源,而不是仅仅增加份额。现在整个电商行业对宣传投入的成本非常高,而产出比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水准,所以我们对电商的涉足比较谨慎。 出口三:向地产、金融进军 “百货异业联盟”是近两年经常被提及的词语,这也意味着百货不再是以产品销售为主导,而应展示一个全产业链的运作平台,也就是形成“地产+金融+百货+电商”这样新零售概念的异业联盟。 服装时报:百货业这几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餐饮、休闲、生活类配套设施逐渐增多。其中出现了一个词语叫“百货异业联盟”,您认为百货的业态组合目前到了什么阶段?李生:从现在的发展环境来讲,回到行业角度,可以看出百货业有三个问题。一是高成本,二是高竞争,三是同质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突破和发展呢?我与大家分享的便是“新零售、新百货”的概念。什么是新零售?答案便是“地产+金融+百货+电商=新零售”。目前,虽然地产越来越低迷,但百货从业者依然要有投资地产物业的想法。应该用哪种方式投入还有待商榷,但想法必须要有。因为随着物业成本的迅速提升,包括成都洋华堂在内的一些百货纷纷关店。其实,当拥有自己的物业时,便不会有这些后顾之忧。今天,我们面对的环境是既要做零售流通,又要关注地产。一个最典型的趋势是百货要往购物中心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强大的地产、物业作支撑。另外,从金融角度来说,从百货体系来看,由于其物业的独占性,各种各样的金融收购方式此起彼伏。目前,很多零售企业也涉足了中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我们应看到,百货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品牌为核心、以销售为体系的平台,它不仅是把品牌差价、品牌的溢价值作为收益,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全产业链的运作平台,也就是展示“地产+金融+百货+电商”这样一个异业联盟的平台。(服装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