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纺织网讯:中国丝绸要做品牌,不是说每一个企业不论大小都要做国际化品牌,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但是每一个企业都应把自己的产品做得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这就是品牌,合起来就是民族丝绸大品牌。 一个丝绸大国如果不能把自己产品做到世界上最好的品牌,这是我们5000年丝绸产业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丝绸人的无能。 我国当前茧丝绸产业的总体形势,我个人认为是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前景并存。 从我们自身来说,整个行业自身不争气,发展缓慢,效率低下。我分析了一些行业数据,就按同是纺织行业来说,本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棉纺、毛纺、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甚至包括麻纺,劳动生产率都有了极大提高,人均看台率、人均产纱量、人均产值和创利都有数倍和十数倍的翻番。 可是我们的丝绸,除了丝织和印染有所提升外,前道工序———缫丝几乎没什么提升。拿我们丝绸之路来说,我们的浙丝二厂在本世纪初人均年产丝量为550公斤,到现在只不过提到850公斤左右。一倍都不到,可是员工的人均工资及福利等人工成本都翻了两番。加上物流成本、水电成本、环保成本、融资成本、管理成本各项等,都在迅猛上涨,劳动生产率上不去,企业怎么顶得住呢? 我个人认为,除了品牌质量要全面飞跃提升以外,前道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必须跨进年产丝量2吨以上才可以称“强”。 此外,我们的自动缫丝机基本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水平上,仍是齿轮对齿轮,皮带对皮带,简单机械缺少智能,没什么革命性的突破。而其它纺织机械都有智能化、信息化、模块化的改进。 另外,影响缫丝效率的还有我们的蚕茧原料退化严重、劣化加剧。其实,在我们重庆的西南大学有许多原料改良的技术成果,但都没有转为产业化,缺少科学养蚕的推广机制和动力。 丝绸行业是最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产业低端,信息化程度差,外向依附大。 这几年茧丝绸行业常常“打摆子”、“过山车”,冷热无常,严重影响了蚕桑丝绸的发展。本来是一个“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可如今一产提供不了好原料,二产提高不了好效益,三产提升不了营销竞争力,整个丝绸缺乏通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