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纺织品
 
当前位置: 绍兴纺织网 » 资讯 » 展会新闻 » 【回顾篇】The Hub展:从西到东的品牌引进之路

【回顾篇】The Hub展:从西到东的品牌引进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绍兴纺织网    www.sxtex.com    日期:2013-11-28  浏览:14

       今年8月28日-30日,亚洲首个时装与贸易展The Hub将在香港开办。这应该算是时装界或者至少是服装贸易领域里的一件大事。两位策展人Peter Caplpwe 和Richard Hobbs在圈内赫赫有名,都曾经在引领品牌进入特定市场中有丰富的经验。The Hub旨在将欧美的品牌带到亚洲,他们正在走的就是一条从西到东的品牌引进之路。

 

       欧洲品牌有多少潜力?

       中国大众消费者了解和接受西方时装品牌似乎还是更多依赖于百货商场。尽管中国经历经济的腾飞和消费力量的壮大,但据 Richard 回顾,中国消费者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服饰品牌形成概念的,他们对时装品牌的认知相对依然局限。

       2008年那会儿,中价位的体育用品类品牌开始在中国消费者中流行起来,如耐克、阿迪达斯等瞬间成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体育类服饰时的主要选择;接着便出现了一些中国本土品牌,如马克·华菲等。而除此之外,再上一层的概念便是那些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大牌了。

       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观念逐步开始变化,他们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消费姿态,倾向于追求与众不同、更愿意尝试新东西。因此,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时尚品牌、设计款式开始受到青睐。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喜欢偏离大众、不流于俗套的的小众风格,喜欢独立设计的欧洲文艺腔,也正因如此,很多欧洲设计品牌开始有市场起来。

       不少欧洲品牌其实已经发展良好,既具备品牌文化又拥有坚实的基础,他们也想打入亚洲,甚至意识到在中国有更大的潜在市场,然而他们不懂得如何找到切入口去跨出第一步,也不知道怎样去跟目标市场打交道。

       在时装行业有丰富经验的 Peter 和 Richard 看到了东西方市场的这种双向需求,认为是时候打造一个平台来为双方牵线搭桥。早在1989年,Richard 就开始在香港从事欧美服装品牌的采购分销工作,多年的经验足以让他观察到整个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而 Peter 的履历也相当漂亮,他曾为日本品牌 Evisu 担任13年的行政总裁并成功将这个原本小众的牛仔品牌由“亚洲-欧美-亚洲”的迂回战术打造成了国际知名品牌。两个圈中专业人士积累了庞大的人脉网络和数据库,也为 The Hub 的创立搭建了稳固基础。

       中国肯定是不是最大市场?

       Peter 明白,欧美品牌的目标市场是南亚,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发展迅猛的泰国市场。而这其中,中国肯定是最大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将这个展览选址在香港的原因,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飞至亚洲任何主要城市都不出5小时,交通方便,平台优良,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在为期三天的 The Hub 香港时尚贸易展上,展览馆将被分成四个主题区域进行展出:牛仔、经典、街头和现代。这跟很多国外已经成熟的服装贸易展很相似,也是从那些具备多年实践经验的展览借鉴而来。虽然来参展的品牌有一些实力相当坚实、历史相当悠久的家族老品牌,但也有尚处在发展初期的小品牌,创业不久,规模略小,需要寻求多层面的买手以实现海外尤其是对亚洲市场的扩张。

       此次的展览,由于Peter 和 Richard 的人脉网络关系而以男装居多,但他们也正在努力平衡男女服装品牌的资源。由于中国是主要目标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投入的宣传费用和市场调研最多。依据数据,他们发现中国市场对童装有强大需求,而童装正是他们在办展初期所忽略的部分,于是在策展过程中基于对中国市场的调研而及时调整策略,在展区内专门设置了两个童装区域。

       做亚洲「首个」有多大挑战?

       让一件事情从无到有总是颇具挑战。对办展而言,前期招商一定是关键堡垒。

       Peter 说:一开始真的很难。别人首先问的总是「还有谁来参展?」而不是「谁来看展?」。对那些参展商而言,他们更在乎其他参展的品牌是否跟自己水平相当或更加知名,因为他们不愿意跻身在一堆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里拉低自己的档次。因此,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最初去说服一些大品牌来参展的时候。但过了那段艰难期,也就有了「滚雪球」效应,参展商们彼此在圈内互相观望,听说同行或竞争对手会来也就会考虑参展,名单越增越长。

       依据两人的期望,最终可能会有100家以上的全球时尚品牌前来参展。这些品牌中,一半来自欧洲,而意外的是日本品牌居然占据了其次的数量,再之后是美国品牌。The Hub 还会有个「纯设计」的独立区域,以鼓励那些具备潜力的设计师品牌。

       贸易展只是三天,很少有人能在三天里就达成一笔大生意,更多则需要后续的交流促成合作。The Hub 在上海商城建立了一个成列室,计划维持6个月之久,让买卖双方得以在展会后也可以继续交流洽商。而预计一年两次的贸易展在6个月之后其实也已经到了下一次开展。

       向欧洲学点前车之鉴

       在欧洲和美国,其实早已有相似的时装贸易平台,例如 Bread & Butter、Premium等,都已经相当成熟,整个市场也万分活跃。

       而在香港,或者说亚洲,这样的平台还不成气候,甚至可以说太过平面。Richard 强调,关于时尚的贸易展不应该是单纯的平面交流,因为时尚这个行业已经定义了它需要有很多「光鲜」的东西去烘托,这关乎社交、关乎友谊、关乎音乐、关乎主题派对……因此,The Hub 也一定会在这些方面花功夫。

       在纽约有这样的教训,一些老牌做得好的展览一直保持原先的步调不求改变革新,还在用5年前的手法办展,直到有创新概念的展览出现一下子就取代了他们。再比如,柏林的Bread & Butter 曾在展区内让一些大品牌占据了大面积区域,从而让旁边的品牌显得极不起眼,那些小品牌经历这样的「憋屈」后当然从此再不愿意参展了。由此,The Hub 在首次办展就设置了限制,规定任何品牌的展区面积上限是40平方米,大家都公平。(《当下环球生活摘要》)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纺织品直通车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