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当下都会成为历史,所有进步都是对过去的决裂,从无序到有序,在历史中建构未来。2012年,三大世界经济引擎都将面对和克服各自不同却又紧密联系的种种挑战,尤其在服装品牌的生态系统中,需要重新设计、重新构建。旧的秩序、思维和模式开始被打破并逐步瓦解,新的结构、状态与规则正在诞生、初见雏形。
在这新结构诞生、新规则初见雏形的2012年,第17届中国服装论坛将主题定为“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
3月27日~29日,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将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如期开讲。近百名国内外专家、500余位服装企业领袖、设计精英将会聚于此,分享关于时尚、品牌、市场的本质思考和价值,集结不同领域的思想创见和基本实践,定位世界时尚格局中的中国坐标,寻找中国服装的成长方向和世界价值,探源服装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呈现最精彩的品牌自我。
本次论坛分为“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美学生产力”、“消费的秩序与品牌的逻辑”、“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4个平行论坛,
意在剖析全球经济、文化、时尚正在发生的转变,探讨中国服装在世界时尚新秩序下的坐标、角色与价值,溯源中国服装品牌经营逻辑与秩序的持续构建。
设计,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
2012年2月17日,中国原创时装品牌“依文”和“例外”在驻英国使馆举行了一场名为“山水”的时装秀,得到了英国当地各行业人士及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服饰”也成为英国这几天最受关注的概念之一。早年,由谢峰、计文波征战国际秀场而引起的“中国设计的国际时尚影响力”,这一颇受圈内偏爱的话题,再度被引爆。与每一次热议的结果一样,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中国的设计师涉足国际还难成主流。
有趣的是,2011年的国际秀场对于东方格调的探索并不止于中国设计。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轻吟着神秘优雅的东方古典情调,阿尔伯特·菲尔蒂旗下 (Philosophy Di Alberta Ferretti)则演绎起清新亮丽的江南水乡风情,Ermenegildo Zegna的秀场甚至赫然响起了中国30年代著名歌手白光的《等着你回来》和《不了情》……国际时尚的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地弥漫起一股名为“Chinoiserie(中国风)”的文化思潮。
当国际大牌盯上中国市场,当中国本土成为国际舞台,中国的设计师和品牌们开始纠结了:东方文化的力量,之于中国设计乃至世界设计的未来究竟有怎样的意义?西方时尚语系,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设计的成长?本土市场,对于中国设计是机遇还是挑战?为什么国际大牌把中国元素玩得如鱼得水,并且开始用之撬动中国市场,而好的中国设计在国际秀场也只能算作小众,弱一些的则时常要面对“使用西方语汇就被视作毫无新意的模仿,使用东方语汇又被斥为缺乏创意的卖弄中国概念”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妨把设计看作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好的设计师,需要具备从多种文明中获得滋养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所塑造的地球村,让这样一种跨越地域和历史的交互作用,成为了设计本身向前发展的最佳助力。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也日渐显现出其独有的禅意魅力和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美学的心理抚慰意义。事实上,当今最火热的流行思潮,比如自然环保,正是在中国延续的几千年前的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
总之,设计这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似乎正在进入东方风情区。中西合璧、古今融通,开始成为新一轮设计成长的灵感触点。
设计向何方?不仅是设计师,更应成为品牌思考的着力点。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是怎样的?应该建立怎样的独特认知与品牌烙印?新的创意灵感从何处寻?如何用传统元素表达现代价值?如何以世界语言表述中国哲学?归根结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根源于文化内在秩序的不同。作为品牌和设计师,如何消解和融合新与旧、东和西的文化冲突?
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将于3月27日~29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的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在“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这个大主题下,专门设置了一场以“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为议题的平行会,邀请了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ILOOK》出版人洪晃,著名服装设计师叶明子,资深媒体创意人、《周末画报》城市版总监李孟夏以及中国新锐设计品牌代表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
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观点主张:未来,真正强大的中国设计,应该是在穿越了传统与现代美学、融合了东方与西方思潮的基础上,对于中国文化底蕴的领悟和诠释,那不是显现于产品之上的符号化的细节,而是用世界语言书写中国文化,是能够并且正在被全球认可和追捧的东方的生活哲学。否则,中国设计不但难以在国际时尚体系中一争高下,更为严峻和残酷的是,还可能丧失对本土文化诠释的话语权。
发酵美学生产力
2011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名为“方所(fang suo commune)”的文化生活概念空间,把中国自由艺术家李宇、原生态音乐人黛青塔娜和全胜、知名出版人洪晃等约千名来自文化界、艺术界和时尚界的名流雅士会集到了一起。
我们知道的任何一位大师或者伟大品牌,最后都呈现出在更高美学层面的不懈追求和游刃有余。
于是,我们看到原研哉不仅打造了充满生活艺术气息的无印良品,并且横跨了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或者说,正是这种开阔而深厚的美学底蕴,使他能够赋予无印良品卓尔不群的品质张力。
在体察当今中国品牌建设与美学修养的关联之后,中国服装论坛建议:日渐流行的“时尚跨界”,并不等同于美学生产力。美学生产力的产生不是几种艺术元素简单“混搭”的物理过程,而是将不同感动心灵的具象形式经过时代精神和品牌个性“发酵”出独有文化底蕴的化学过程。
把有关美的元素堆砌在一起并不是难事,难的是让所有美的具像在同一空间里脱离排他性的有形而融合成一种和谐而美妙的艺术气息。从这个角度出发,品牌建设是一项不断将美学基因转化成生产力的宏大的人文精神工程。
它不仅关心种类庞杂的艺术形式,而且关心由时空和社会生活交错而成的当代审美秩序,因为后者正是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美学表达方式、并完成美学生产力“发酵”的酶。换句话说,只有与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发生现实互动时,品牌关于美学的思考力,才能转化成释放品牌价值的生产力。
它不仅关乎产品设计领域,而且涉及到由企业文化、品牌营销、组织管理等所有要素构成的品牌DNA, 因为哪怕小到墙壁上的一个开关贴,都是品牌审美倾向和鉴赏品位的体现。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美学倾向能够贯穿于品牌始终时,它才能成为塑造品牌气质的生产力,才能使不同艺术元素的结合具备特定的内在逻辑,不会出现“突兀”、“跳脱”、甚至“不伦不类”。
它不是索取式的“拿来主义”,而是将自己全身心投入之后的体悟与沉淀。因为品牌只有通过服装、文化、生活与艺术,搭建全新的文化艺术沟通平台,才能使创意的力量,以不断开拓的方式,在当代艺术领域与人文思考层面实现更深刻的探索,使对美的极致追求成为贯穿品牌的内生动力。最早Mac团队成员安迪·赫茨菲尔德的话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注解:“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打败竞争对手,或者是狠赚一笔,而是做出最好的产品,甚至比最好的还要好一点儿。”
关于对美学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如意·2012年中国服装论坛在“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这个大主题下,专门设置一场以“美学生产力”为议题的平行会,并且论坛还邀请到台湾著名出版人、设计家、《汉声》创始人黄永松,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吴兴国,美籍华人设计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纪屏与大家共同探讨在中国服装品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美学应用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助推中国服装产业更好地发展。
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观点主张:美学孕育在生活之中,藉由身体的直接感受打动心灵。我们未必要成为艺术家,但我们必须成为有品位的鉴赏家。无论建筑、音乐、电影、文学……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学倾向。甚至最为严肃的政治,也呈现为各阶层美学理念的对决。好的服装品牌必然拥有创造感动人心的美学力量。美学不是浮于表面的粉饰妆点,而是为了找回与人的深刻连接,以便将真正的价值传递给顾客。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消费者的审美趣味,确认服装品牌的美学基因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品牌价值。
当扩大内需遭遇“厌消费”
在人口红利与出口优势不复存在已成定局之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2011年零售业最重要的课题。而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从而给钱包“增收”这一重大利好消息,也解了很多企业成本上升的燃眉之急——提价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一边是一路飙升的吊牌价格,一边是硝烟四起的打折促销。一边是淘宝等电商纷纷拉开“造节”大势,一边是24券等团购网站频频传出倒闭风声。一边是奢侈品牌在中国大陆的攻城拔寨,一边是由“郭美美”引起的关于“炫富消费”的反思与批判。
这一年,曾经开中国服装市场快销模式先河的快时尚品牌屡屡爆出“质量门”;这一年,曾经迅速崛起的凡客和李宁在经历高管层震动之后遭遇发展瓶颈;这一年,百货业巨头太平洋百货在北京连关两店让传统零售模式与新型消费关系的矛盾浮出水面。
为何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反“U”形曲线,消费乱象的背后酝酿着怎样的格局破冰?
松田久一在《下一个十年:消费崩盘的时代》中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一代出现的“厌消费”倾向所作的阐释或许可以提供某种纬度的解答。
所谓厌消费,就是收入高而消费少。商业高度发达的日本,经济衰退后在拉动消费上是不遗余力的,但是消费却持续低迷。松田久一的研究数据显示:“20岁~29岁人群汽车购买数量,从1980年的96辆到2007年的47辆,减少了一半。”
松田久一指出厌消费的主力军是被称为泡沫经济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1979年~1983年,他们“在成长期经历了经济萧条,虽然目前收入尚可,但对自己的未来收入不看好。同时,他们成长于“非通货膨胀”时期,多次体验了延期购买的好处——新型产品一年之内价格会下降20%~50%。由于这一代人正处于消费的黄金年龄,其“厌消费”倾向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景观。
如果说消费不振是兜头一瓢冷水,应该冷却和反省的应当不仅是经济翻车的日本,还有震惊之余的世界,尤其是经济上后发的中国。“厌消费”的概念虽然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分析而来,但对于2011年中国市场初现端倪的消费乱象也依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厌消费”的一代正在改变着原有的消费秩序和品牌逻辑。
时尚和炫耀两个强有力的促进消费的心理机制的作用在“厌消费”的80后一代那里开始衰减。他们在开放互动的互联网时代成长和成熟,亲眼见证了眼花缭乱的时尚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快销模式中迅速沦为明日黄花、不断上演着复古与回归。进入职场以后,他们开始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地完成价值实现,靠分期付款也能实现的奢侈消费不再具有炫耀的光彩。
新的消费逻辑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如何能够从消费中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
消费者拒绝毫无理由的承担品牌成本上涨的压力转嫁,所以品牌涨价的算盘最后只得以打折收场。
总之,新生代消费群体开始发力,他们剥离附着在品牌表面的壳,探寻消费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为了更深入的探索消费的秩序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在“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这个大主题下,专门设置了一场以“消费的秩序与品牌的逻辑”为议题的平行会,邀请了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上海锦坤咨询集团创始人石章强;著名管理专家、北大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北京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符国群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观点主张:我们正处于多元文化链接、共生的激荡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着激烈的改变乃至颠覆。新生代消费群体开始发力、他们剥离附着在品牌表面的壳,探寻消费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中国服装企业需要掌握抑制消费潜力发挥的结构性因素,并在厌消费来袭的时代有效的激活民众的消费需求;了解中国式消费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寻找到支撑中国服装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在不确定的未来面前,有效的把握确定性因素,来实现品牌经营逻辑与秩序的持续构建。
拥抱高成本时代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棉花等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结结实实地体验到了高成本时代的到来。
实际上,遭遇高成本逼宫的并不仅仅是纺织服装行业,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专家徐杰表示,从“十二五”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
但是,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严冬”的来临。相反,某种程度上,这恰恰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出现反映出农村已不再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以及GDP高增长正在转化为高劳动力价值;原料成本上升反映出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链整体提升及其支撑能力的增强;商业成本的攀升反映出商业要素匹配的多样性发展及其进一步整合以释放更大价值空间的可能性。
2011年,“涨价”成为服装行业的关键词,但是价格上涨并没有转嫁成本压力,企业利润不涨反降。这是因为高成本压力已经超过了单纯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换句话说,消费者不会为动辄20%~30%的上涨价格买单,他们需要获得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而不是成为高成本的承受者。
从经济发展的内涵上看,高成本所指向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高物价。提价,实际上是企业对“高成本”的一种本能抗拒。高成本呼唤和倒逼的始终是高效率。品牌企业高明的应对之道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在高成本的洗牌中,依靠科技和品牌贡献率,运用不对称战略,实现挑战者对领先者的赶超。
在研发环节,加强产品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产品锁定成本、消化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在生产环节,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人工成本,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对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即一般商品价格)的竞争优势。在运营环节,借助最新信息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以高效率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建设环节,突破固有思维,构建立体化、网络化、互动化的营销和传播体系,以能够影响生活方式的品牌魅力实现差异化优势。
高成本时代带来的将是全面而系统的品牌变革,以及产业链升级。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在“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这个大主题下,专门设置了一场以“高成本时代的品牌构建”为议题的平行会,邀请了智立方董事长杨石头、Interbrand公司总经理陈富国、CEO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品牌架构师杨曦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蒋青云教授大家共同探讨高成本时代的品牌构建。
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观点主张:随着原材料、人力、物流等价格不断攀升,中国服装产业链的秩序被重新解构,我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高成本”时代。“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虎已出笼,中国服装企业必须在国际品牌调价的同时,让消费者理解和接受品牌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与表现;也要在不对称的局势下运用不对称的战略来实现挑战者对领先者的赶超;进行对成本的控制与消化;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创新营销和传播战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减负,更要减缚。构建品牌成为企业领跑高成本时代的关键词。(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