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了上海绒绣、顾绣、发绣、麦秸绣的“绣苑四绝精品展”于今日起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推广中心展览馆举行,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内共展出200余件作品,免费向市民开放。
上海绒绣、顾绣、发绣、麦秸绣都是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分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绒绣本是西方的一种手工刺绣工艺,鸦片战争传人上海,随后人们在它工艺中融入了本地手工刺绣,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上海绒绣;顾绣,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主人顾明世家而得名,它以画为蓝本,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而著称,又被称为“画绣”;发绣,以发丝为媒材,线条鲜明、质感独特、工艺繁复;麦秸绣,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麦秸画和刺绣,由一位80后的上海姑娘原创,既有刺绣的精细,又有工笔画的灵秀。
发绣工艺美术师周莹华
此次参展的作品都是从历届民博会绣品项目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分别来自顾绣传承人钱月芳、发绣工艺美术师周莹华、麦秸绣工艺美术师姚懿佳及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
麦秸绣工艺美术师姚懿佳
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在不断呼吁要保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但很多非遗珍品仍然面临缺人才、缺资金、后继乏人的窘境。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每年都有专项资金,但远不足以支撑一门技艺的保护、发展和传承。
顾绣传承人钱月芳
苏州原本是“发绣”的起源地,但如今整个苏州城仅有周莹华一人坚持在做“发绣”。她感慨道:“现有的绣工年龄多在四五十岁,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个(民间手工艺),嫌待遇低、工作辛苦、技术要求高、收益周期长。要想培养真正热爱这行,愿意付出和钻研的传承人真的太难了!”周莹华坦言连自己的女儿也没能传承“发绣”,而是走上社会当了一名老师。目前,她正试图培养一名大学生,而未来会怎样她自己也不清楚。
谈及如此种种,其他几名工艺美术师也表示深有同感。作为唯一的一位80后,上海姑娘姚懿佳觉得自己既幸运又责任重大。姚懿佳本科就读于东华大学学服装设计,在接触各种服装工艺的时候爱上了刺绣,随后又在学习钻研的过程中将秸秆画工艺融入其中,便成了如今的麦秸绣。毕业后她成立了工作室,从经营困难、无人问津,到被工艺美术协会的“伯乐”相中。姚懿佳觉得自己很幸运,民间手工艺传承的断档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但如此“孤军作战”也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为此她不得不早早地为麦秸绣的将来做打算,“再研究学习20年吧,之后我就办学习班,把精力放在传承上。”(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