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纤维实际上是指从荷叶茎部带状螺旋状导管及管胞的次生壁抽长而成的植物纤维。它在有些地方也称为莲纤维、荷花纤维等。一般来说,荷纤维都是采取物理方法进行抽丝以及后期晾晒等处理。所以说,荷纤维相对来说是非常环保属于典型的天然绿色纤维材料。 我国人们利用荷叶、荷花、莲子以及莲藕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不过主要都是用于食用、药用。但是,在使用荷纤维制造纺织品方面则极为少见。然而,在我国邻邦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广大群众却有着利用荷纤维制作服装的悠久历史。近年来,这些地方的人民不但仍然延续着穿着荷纤维服装、使用荷纤维纺织品的传统。同时,荷纤维产品也已经成为了前往上述地区旅游的各国游客必买的纪念品。荷纤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为提高当时人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人为镜,观国外荷纤维的发展 “飞艇似箭茵莱湖”、“碧波浮岛世间无”这是陈毅元帅当年游览缅甸莱茵湖时候感慨于这里的湖光山色而写下的诗句。对于这位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的元帅诗人来说,尚且对莱茵湖的风光如此推崇,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该地的秀美景色。事实上,莱茵湖一直以来都是缅甸的旅游圣地。很多外国来访的元首、贵宾也大多被缅甸政府安排到这里游玩。 毋庸置疑,莱茵湖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美丽水世界。因为有水,再加上东南亚独特的气候环境,所以这里荷花莲藕种植也极为普遍。这里的荷花莲藕不但种植的规模大,其品质也是其它地方望尘莫及的。而目前世界上荷纤维生产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也正是缅甸的莱茵湖。 与其它地方的特色纺织工艺品生产模式不同的是,在莱茵湖地区荷纤维产品的生产一直延续着家庭手工作坊的模式。当地人认为荷花是神圣、高雅及纯洁的象征,所以他们采摘荷纤维的原料荷叶茎一般也会选择在每年荷花凋谢之后才开始进行。 制作荷纤维的第一步大多是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划蚱蜢船下湖将荷叶茎按照大致相同的长度折断,然后再捆绑成一定数量的束运回岸边。当地人的房子也几乎都是建在湖面上的吊脚楼,用船装运的荷叶茎可以直接拉到家门口。 随着荷叶茎送到,家庭作坊中的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因为,新鲜的荷叶茎要在一天之内完成抽丝其品质则更为优良。妇女们就在吊脚楼上席地而坐,然后拿起一束荷叶茎用一个特制的小而锋利的铁片将其尾部切开。接着,就是一个旋转加拉扯的动作,一根长长的荷纤维便出现在了她们的手上。如此这般不停的重复相同的动作,一个技术娴熟的妇女很快就能完成一束荷纤维的抽丝工作。 初加工后的荷纤维被成捆堆放,接下来就要进行脱胶处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地进行荷纤维的脱胶采用的全部是微生物脱胶工艺。也就是用水浸泡,然后假以时日待其自然脱胶。众所周知,这种微生物脱胶工艺对环境的污染很小,符合目前各国都要求环保的理念。据了解,当地坚持这种生产工艺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观念上,当地人大多习惯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与荷纤维产品的销售量不是很大也有直接的关系。当地荷纤维服装最大的消费群体仍然是寺庙里面的高级僧侣,以及高收入的群体。普通群众一般仅婚丧嫁娶等重大时候才会置办一套,往往都是一辈子仅购买一套。不过,随着目前到莱茵湖地区旅游的各国游客不断增多,荷纤维纺织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销量也在快速增加。 经过脱胶处理后的荷纤维还要进行晾晒、纺线等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能在当地特有的手工织布机上织成布料。操作这种织布机要手脚并用,手拉一下,脚踏一下,梭子来回穿梭,荷纤维便织成了布。最后再制作成衣服、围巾等产品进行出售。当地荷纤维纺织品交易市场在巴东的市中心,里面的每一家商店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荷纤维布料和衣服。 总的来说,虽然莱茵湖地区制作荷纤维纺织品已经又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从采摘荷叶茎到最后制作成荷纤维纺织服装产品是一个工艺繁琐,好时良久的过程。据说,每织造一米的荷纤维布料大约需要荷叶茎35000根左右。因此,即便是在当地荷纤维纺织品的价格也是相当不菲的。 荷纤维纺织服装产品在缅甸莱茵湖地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它与当地的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财富。如同莱茵湖的风景,荷纤维产品的气质不是雍容富贵、光辉灿烂,而是环保自然,巧夺天工的。这对于我国一些热衷于化学脱胶,只求企业利益而不考虑环境责任的人是一个提醒。努力开拓,看我国荷纤维的现状 记得少时,每逢经过路边的藕塘总会摘下一片最大的荷叶,除去其茎部。然后在正中间撕裂一道小口,把脑袋从中间穿过让荷叶的两边自然搭在肩膀上。还美其名曰荷叶衣服,内心也会因此激动许久。这其实也是大多数南方小孩儿时都玩过的游戏,但没有人会想到不过区区二、三十年后荷纤维做的衣服已经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国对于荷纤维的认识、研究、生产都基本上属于肤浅甚至是空白阶段。实际上,荷纤维由于其生物结构与我们传统利用的韧皮纤维即麻纤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对荷纤维作为纺织服用纤维材料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研制荷纤维的生产制备和加工工艺均都不可能参照现有的植物纤维研究模式。荷纤维从某种意义上对于我国纺织纤维行业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虽然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关于报道“荷叶拒水纤维”的研究报告。但那些实际上都是模仿荷叶的拒水效应。众所周知,荷叶的表面覆盖着无数突起,这些突起能让水不能在其表面展开。并且还能让水滚成小的液滴,这些小液滴同时还能把污渍、灰尘带走。所以,这些纤维基本上属于生物学模拟的范畴跟我们所谈的荷纤维有本质上的不同。 莲藕这种植物原产于印度,但很早便传入我国,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代,莲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了。如今,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全国莲藕种植面积约33万亩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荷纤维的原材料方面来看是绝对有稳定保障的。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称谓,古代云梦泽淤塞分割而成的众多大小湖泊分布于长江和汉江之间。因此湖北最美的物产就是莲藕,尤其是洪湖藕,堪称中国之最。莲藕沉稳内敛,但湖北女孩子尤其精明能干性格泼辣,两者激烈碰撞融合烹饪成的“排骨藕汤”堪称华夏一绝。然而,在这其后广大的藕农每年都有一块困扰已久的心病。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毛家港镇长湖村一直以来就是莲藕种植基地,邹建华一家就世代生活在这里。近些年来,莲藕的价格都还比较稳定他们一家依靠种植莲藕赚了不少钱。但是,从2011年6月初开始他们家藕田里的荷叶就出现了怪现象。刚开始的时候,荷叶由深绿色逐渐转变成了淡绿色,并且从边缘开始干枯,后全叶卷曲干枯,柄顶弯曲干枯。到了最后,全藕田一片枯黄就跟被火烧过一样。 后来经过向技术人员求助,他们才明白自己家的藕田是害了莲藕腐败病。这种病又名黑根病、藕瘟,乃是莲藕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它主要为害地下茎、地上部叶片和叶面,不但影响产量情况严重的还可能会绝收。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病只能防而基本上无法治。 无奈之下,邹建华一家只能接受技术员的建议彻底清除发病藕田病株及病残体,并集中烧毁。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当年他家的藕田是“颗粒无收”。农业技术员还告诉他说,引起这种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上一年没有及时清除的荷叶、荷杆在田间腐败变质给病毒繁殖提供了“温床”是主要的一个因素。 到了2012年9月,莲藕的大规模收获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邹建华家的藕田里只留了少部分用于元旦、春节期间出售的“节日藕”。他望着满田真在逐渐枯萎、老化的荷叶是怎么样也高兴不起来。清除掉这些荷叶、荷杆不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需要付出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并且,荷叶、荷杆弄上来也毫无用处。虽然干荷叶在超市等地有出售,但实际上在邹建华那里根本没有人来收购。最后,老邹只能发动全家老小齐上阵,花了大约一个星期才把藕田里不需要的荷叶清理干净。因为,他再也不想看到藕田绝收的现象发生。 其实,憨厚的邹建华没有算明白账,自己一家的劳动力其实也应该算在生产成本里面的。实际上,他遇到情况也是我国广大藕农们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试想一下,如果我国的荷纤维能早日实现规模化。那么,既能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帮藕农们解决实际困难。变废为宝,实打实的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毋庸置疑,我国的荷纤维行业还处于嗷嗷待哺阶段。何时才能蹒跚学步,尚需纺织服装行业的有识之士探索开拓。百世之利,荷纤维行业风景独好 从人类拥有智慧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在不断的寻找各种可以制作衣服的材料。从动物毛皮到栽桑养蚕,从蓑衣披麻到化学纤维,可以说是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之后,天然的植物纤维又一次开始被我们所亲睐。世界各地的传统植物纤维也越来越引起了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视。比如说,菠萝叶纤维是菲律宾人的;荨麻纤维原来是斯堪的纳维亚的;芭蕉纤维是日本人专门搞来做高档和服的。而荷纤维则是来源于缅甸莱茵湖地区人民的智慧结晶。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以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荷纤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前往莱茵湖的游客陆续带出来,才被人们发现、认识。不过,也正是因为发现得晚,了解得迟才使得目前荷纤维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纺织服装行业的嗅觉又是何其灵敏,怎么可能放过这难得一遇的机会呢?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来自意大利某著名服装品牌的人员深入到莱茵湖地区。他们费尽周折在当地购买了一些荷纤维粗加工品。然后运回意大利进行后期的制作、设计。由于植物自身的特点,所以荷纤维纺织品具有透气性好,抗污能力极强的特性。于是,这批荷纤维被用来制作成了围巾和运动夹克。当一件成品的夹克衫摆在纽约麦迪逊大街商店的橱窗上时,它的标价是4000欧元,相当于40000块人民币。这其中的巨大利润空间,不言而喻。 不过,对于荷纤维的各种特性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去吹嘘、炒作。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面面俱到的“万能纤维”。所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它和其他的植物纤维一样,都有一些方面的欠缺。比如说,保暖性不高等。另外,由于气候、温度、产地、品种等等因素的作用荷纤维也同样存在质量问题。 接触过很多不了解农村工作的同志们都普遍认为,莲藕是长在水底淤泥里的。所以它是不可能打农药、施化肥的。但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莲藕的种植同样会施肥打药。不同的是,莲藕是在种植前将水田排干然后施足肥,撒一些石灰之类消毒的东西。另外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病虫害也是通过页面喷雾的方式打农药。不知道也并不奇怪,因为农民在干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经常在基层工作的人一般见不到。叶面使用农药,其药效就要通过荷叶的茎部传递至根。所以,这就牵涉到一个可能出现农药残留的问题。虽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在荷叶茎的采摘前出现,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农药残留的荷纤维质量是否可靠,尚需进一步研究。 另外,生产工艺、加工方式乃至收获时间对于荷纤维质量的影响更是颇为严重。 据了解,2011年有几位学者对荷纤维做过一次脱胶的实验。实验的办法分别为河水浸泡和碱煮脱胶法。实验用的材料则分别为当年8月中旬、九月中旬采摘的深水荷叶茎杆和浅水荷叶茎杆。不过,他们使用的办法是将晒干后的荷叶茎杆直接进行处理。这一点与缅甸莱茵湖的人民直接在新鲜荷叶茎杆上抽取荷纤维的方法不同。 经过一系列漫长繁琐的工序之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荷纤维属于天然纤维素纤维,与黄麻纤维类似具有一定的可纺性,但强度较之其它的纤维素纤维低。同时,他们还得出了最佳的荷纤维脱胶方法是碱煮脱胶法。其过程大概是碱煮之后水洗再酸洗,然后再水洗、脱水、给油、干燥等等。不过,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采用其它合适的方法,荷纤维的强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采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其纺纱性能是有可能的”。 当然,仅仅几位学者对荷纤维的实验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但是,如果荷纤维的生产仍然需要采用这种对环境污染极大的酸碱脱胶法的话。对于目前国家在环保测评方面推行的一票否决制来说,荷纤维的发展前途堪忧。 但如果简单的套用缅甸莱茵湖地区人民的纯手工抽丝,自然生物脱胶的话,对于大规模生产似乎又确实不现实。且不说采摘荷叶茎杆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人手工序也是耗时耗力,每人每天产量只有120克纱线。人工织布,每月每个熟练工人最多只能生产长50米,宽75米的布料。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寄希望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找出能两全的办法才能解决。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行业内对于荷纤维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在不厌其烦的探讨其结构、成分、性能。通常是一位专家研究完了,另外一位专家又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并且得出的结论基本一样。比如说荷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多少,纤维密度多少等等。反而是对于荷纤维的开发利用研究甚至,比如说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等等。实际上,如何更好、更快的实现荷纤维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让荷纤维制品尽快走向市场,创造利润才是纺织服装企业关心的头等大事。这个问题值得各方深思。 目前,国外的荷纤维围巾、夹克已经摆在了柜台开始出售。虽然现在其产量还及其有限,但是我们如果不趁早尽快赶上恐怕又要被别人抢占先机。诚然,荷纤维及其制品在我国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环境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纺织原料的种类,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纤检)